蒲松齡《山市》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蒲松齡:山市
蒲松齡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數年恒不一見。
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
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愈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
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云。
這篇《山市》描寫的是奐山(在山東淄博市境內)山市從出現到幻滅的神奇景象,細致入微,引人遐想。“山市”,即海市蜃樓。這是一種由光線在低層空氣中經過多次折射而造成的幻景。這種幻景多出現在海洋中、沙漠里,或山頭上。景象多種多樣,有亭臺樓閣、宮殿寺廟、人物車馬、飛禽走獸,或整個都市,或一處鄉村。古人不了解這種景象產生的科學原理,以為是蜃吐氣而造成的,所以稱為海市或蜃樓。蒲松齡因在奐山之中見到這種幻景,故稱之為“山市”。
這種自然幻景,早在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里就有記載。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更有具體的描繪:“登州海中,時有云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沈括說是由“云氣”而造成,已包含了一定的科學道理。山市存在時間的長短,看風力而定,如果是風定云停,存在的時間就長,一刮大風,便如蘇軾《登州海市》所說:“相與變滅隨東風”,幻景瞬即散去,無影無蹤。
作者從一個固定的視點,即孫公子與同人飲酒的樓上,去觀察和描繪幻景由產生到幻滅的過程。先是“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繼而,又“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竟然看到了整個城市,而且“歷歷在目”。忽然間,大風刮起,目前的一切又變得模糊依稀,“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但仔細觀看,在依稀中還有高樓一座,直接霄漢。但高樓在逐漸變小變低,直到“如拳如豆,遂不可見”以至完全消失。
《山市》全文只有三百一十多字,文字精煉,形象具體,結構嚴謹,一氣呵成。既生動地描繪了“山市”從出現到消失的過程,又表現了人們從發現它時“相顧驚疑”的心情到全神貫注仔細觀察的心理變化過程。這也是一個審美體驗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對美的發現,美的創造和美的欣賞。因此,《山市》不僅有一定的審美價值。而且,它真實地記錄著“山市”由生至滅的過程,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