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墨池記
墨池記
墨池記
【原文】
臨川[1]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2],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3]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4]《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5],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6]?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7]。豈其徜徉肆恣[8],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9]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10]。教授[11]王君盛恐其不章[12]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13]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蓖仆蹙?,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14],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15]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16]余思[17],被[18]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注釋】
[1]臨川:宋撫州臨川郡,今江西撫州。
[2]隱然而高:緩緩升高。
[3]洼然:低陷的樣子。
[4]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臨川內史,有《臨川記》。
[5]張芝:字伯英,東漢著名書法家,善草書,人稱“草圣”。
[6]豈信然邪:難道是真的嗎?
[7]方羲之句:王羲之當時與王述齊名,王羲之任會稽內史,朝廷任命王述為揚州刺史,會稽屬揚州,王羲之恥居于王述下,便辭職隱居,誓不再仕。事見《晉書·王羲之傳》。
[8]徜徉肆恣:縱情游覽。
[9]深造:深有造詣。
[10]州學舍:指撫州州府的學舍。
[11]教授: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的官名。
[12]章:通“彰”,顯著。
[13]楹(yínɡ):廳堂前面的柱子。
[14]廢:沉沒、埋沒。
[15]尚:尊崇。
[16]風:風尚,風范。
[17]思:情思。
[18]被:影響,施及。
【譯文】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緩緩突起的高地,在溪水的旁邊,名叫新城。新城之上,有一口低洼的長方形水池,被稱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里所記述的。相傳,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被染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果真是這個樣子嗎?
當王羲之決心不再做官的時候,他曾游遍東方各地名勝古跡,出游東海之上,在游山玩水的時候愉悅身心。難道當他逍遙遨游盡情游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完善精妙,看來他之所以能有這么深的造詣,是憑借他刻苦用功所得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沒有能趕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對學習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況對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盛深怕關于墨池的事跡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以期引人注目,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蔽彝茰y王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跡一并重視起來?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這里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后世人呢!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解析】
本文作于慶歷八年,是曾鞏受撫州州學教授王君之請所著。文章雖名“墨池記”,但著眼點卻不在“池”,而是以小見大,闡釋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學習的道理,以此勉勵學者勤奮學習。
文章以墨池為發端,先記敘墨池的方位、形狀、傳聞等,再議論后世之所以沒有人能夠比得上王羲之,是因為他們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并由此聯系到道德方面的深造修養。最后記敘學官王盛為推廣王羲之的事跡而采取的—系列措施,并對其用意發表議論,從而揭示出文章深刻的主題。
本文簡潔洗練,從墨池形勝說開,層層生發,很好地體現了曾鞏議論文“見微知著”的特色。同時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將記事、議論交錯使用,渾然一體,新穎別致,是難得佳作。清人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中評之:“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