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蘇軾·答秦太虛書》散文名篇鑒賞
唐宋八大家《蘇軾·答秦太虛書》散文名篇鑒賞
軾啟:五月末,舍弟②來,得手書勞問③甚厚。日欲裁謝④,因循至今。遞⑤中復辱教,感愧益甚。比日履茲初寒,起居何如?軾寓居粗遣⑥。但舍弟初到筠州,即喪一女子,而軾亦喪一老乳母⑦,悼念未衰,又得鄉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異鄉衰病,觸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見喻,中間得疾不輕,且喜復健。
吾儕⑧漸衰,不可復作少年調度,當速用道書方士之言,厚自養煉。謫居無事,頗窺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慶觀道堂三間,冬至后,當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廢放,安得就此?太虛他日一為仕宦所縻⑨,欲求四十九日閑,豈可復得耶?當及今為之。但擇平時所謂簡要易行者,日夜為之,寢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滿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縱復出從人事,事已則心返,自不能廢矣。此書到日,恐已不及,然亦不須用冬至也。
寄示詩文,皆超然勝絕,亹亹⑩焉來逼人矣。如我輩亦不勞逼也。太虛未免求祿仕,方應舉求之,應舉不可必。竊為君謀,宜多著書,如所示論兵及盜賊等數篇,但以此得數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實者,不須及時事也。但旋作此書,亦不可廢應舉。此書若成,聊復相示,當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公擇{11}近過此,相聚數日,說太虛不離口。莘老{12}未嘗得書,知未暇通問。程公辟須其子履中哀詞,軾本自求作,今豈可食言。但得罪以來,不復作文字,自持頗嚴,若復一作,則決壞藩墻{13},今后仍復袞袞{14}多言矣。
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此賈耘老{15}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馀,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
所居對岸武昌,山水佳絕,有蜀人王生{16}在邑中。往往為風濤所隔,不能即歸,則王生能為殺雞炊黍,至數日不厭。又有潘生{17}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徑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釅。柑桔椑{18}柿極多,大芋長尺余,不減蜀中。外縣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羊肉如北方,豬牛獐鹿如土,魚蟹不論錢。岐亭監酒胡定之,載書萬卷隨行,喜借人看。黃州曹官數人,皆家善庖膳,喜作會。太虛視此數事,吾事豈不既濟矣乎?欲與太虛言者無窮,但紙盡耳。展讀至此,想見掀髯一笑也。
子駿{19}固吾所畏,其子亦可喜,曾與相見否?此中有黃岡少府張舜臣者,其兄堯臣,皆云與太虛相熟,兒子每蒙批問。適會葬老乳母,今勾當{20}作墳,未暇拜書。晚歲苦寒,惟萬萬自重。李端叔{21}一書,托為達之。夜中微被酒,書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軾再拜。
【注】
①秦太虛:即北宋杰出詞人秦觀,字太虛,后改字少游。高郵(今屬江蘇)人。②舍弟:指蘇轍。③手書勞問:手書,指秦觀的來信,系托蘇轍帶交。勞問,慰問。④裁謝:寫信作答。⑤遞:指驛車,古代用來傳遞文書、信件。⑥粗遣:大體上還過得去。⑦老乳母:蘇軾的乳母任采蓮。⑧儕(chái柴):輩。⑨縻:束縛。⑩亹(wěi尾)亹:形容說話或文章娓娓道來,具有感人的力量。{11}公擇:即李公擇,名常,字公擇,黃庭堅之舅。{12}莘老:即孫莘志,名孫覺,蘇軾友人。時任徐州知州。{13}決壞藩墻:喻沖破不再作文章的自我約束。藩,籬笆。{14}袞(gǔn滾)袞:形容說話連續不斷。{15}賈耘老:即賈政,蘇軾之友,家貧。{16}王生:指蜀人王文甫,名齊愈。{17}潘生:潘大臨,字邢志,從蘇軾游,詩人。{18}椑(bēi卑):柿的一種,今稱油柿。{19}子駿:鮮于子駿,四川閬中人,蘇軾之友。{20}勾當:料理。{21}李端叔:李之儀,字端叔,揚州人,著名詞人,蘇軾之友。蘇軾托秦觀將自己寫給李之儀的書信轉交給他,故云:“李端叔一書,托為達之。”
蘇軾門下有著名的四學士,秦觀就是其中之一。秦觀,字太虛,又字少游。他是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士”。蘇軾與秦觀的關系尤為密切。《答秦太虛書》是反映蘇軾與其弟子秦觀的特殊關系的名篇佳作。
本文系作者于元豐三年(1080)貶謫黃州時寫給秦觀的一封回信。信中以談家常的方式,真切地記述了自己初貶黃州時的生活境遇與精神狀態。其中談到黃州的人情交往,顯示了作者坦蕩的胸襟與灑脫開朗的性格。同時,無論是介紹自己養生方術,還是指點秦著書應舉,還是評述黃州的日常生活,字里行間都充滿了與秦觀傾心誨教,關懷備至的特殊交情,于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開頭一段,就從秦觀的來信說起,對自己因循拖延,遲未作復深感惶愧,對秦觀情意殷切、“勞問甚厚”表示感謝。接著就講到自抵黃州后,自己與親人所遭到的不幸:先是弟弟蘇轍剛到筠州貶所,便遭遇喪女之痛;繼則相隨自己多年、視同家人的老乳母又在黃州去世;接著,堂兄又卒于成都。前兩件事,都和“烏臺詩案”所引起的政治迫害有著間接的關系。這接二連三的家庭變故,使蘇軾在精神上身體上都受到沉重的打擊。他感慨說:“異鄉衰病,觸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這個開頭,充滿了沉重的人生悲慨,面對友人的問候,便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來。
因為秦觀在來信中曾提及“得疾不輕”之事,故第二段緊接以上的話頭,去談自己“用道書方士之言,厚自養煉”的情況,既是對秦觀的建議的答復,也是反過來向體弱的秦觀介紹自己的“養煉”方法與經驗心得,表示對他的關切。
其中介紹“養煉”之事,具體而周詳,看得出來蘇軾對此事的認真態度,說明蘇軾雖身遭廢棄,卻并不頹喪沉淪;雖“念人命脆弱如此”,卻更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其中兩次提到謫居“無事”、“太虛他日一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閑,豈可復得耶”,強調“養煉”之事須有閑方可實行,其中既含有因謫居無事而得“厚自養煉”的意外良機,表現了蘇軾的幽默感,又暗透出對“謫居無事”的不滿和對已往仕宦經歷的厭倦。
第三段是對秦觀寄示詩文的稱許和對秦觀提出“宜多著書”的建議。用“超然勝絕,亹亹焉來逼人”形容秦觀的詩文,是對其詩文超凡脫俗境界和感人藝術力量的高度評價。雖然秦觀屢試未第,為謀政治與生活出路,自不得不應舉而求祿仕,但“應舉不可必”,而著書既符合當時試進士重策論的時尚,又可傳之后世,故勸其“多著書”,并特別標舉寄來的文章中“論兵及盜賊等數篇”均為“卓然有可用之實者”,即識見超卓,切合實際需要者。
第四段由秦觀談到彼此相熟的幾位友人的近況。其中提到為程公辟的兒子履中寫哀詞一事時,特別表明自己自從因“烏臺詩案”獲罪以來,“不復作文字”,而且自我約束頗嚴。這其中有因文字得禍之后憂讒畏譏之情,更有對自己剛直倔強個性難以改變的自我認識。
五、六兩段主要是轉寫自己在黃州如何過窮日子的方法。無論是掛錢屋梁按日支取,還是其他具體辦法,都越出方法的范疇,升華為一種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有此態度,才能達到“胸中都無一事”的人生境界和心靈境界。末段是對彼此相熟的幾位朋友情況的問候,并托秦觀轉交信給李之儀。恍見作者悄然燈前,紙短情長,一時情景如畫。
不得不提的是,本文的文筆極為自由灑脫、親切自然,充滿了濃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顯現出蘇軾特有的幽默風趣。這在后一部分內容中更有淋漓盡致的表現。
后人評論
黃震《黃氏日鈔》卷六二曰:“《與秦太虛書》說在黃州掛錢梁上,日用百五十錢之法,武昌山水佳絕,食物多賤、人情相與之樂,善處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