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甫玫《那些被喚醒的記憶》散文鑒賞
老建筑是有生命的,當沉默冰冷的鋼筋水泥與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聯系在一起,就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在后人緬懷的目光和追尋的腳步聲里,那些沉睡在磚瓦墻縫中的舊時光就會蘇醒過來,娓娓訴說著一段段歷史,以及歷史背后那些熠熠生輝的人物。
在青島黃縣路,一條窄窄的巷子中段西側,有一幢并不顯眼的庭院式二層德式老建筑,但因為它曾經的主人老舍先生,就顯得異常厚重了。
穿越歷史的光影,追憶先生在青島的日日夜夜。
1934年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應國立山東大學(當年的國立山東大學就是現在的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聘約,而立之年的老舍先生攜妻女來島城定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青島,歷經幾十年的德租日占,新文化運動正雨后春筍,日漸突破德日殖民文化的束縛。那時的青島是被西洋化了的城市,一個洋味兒十足的地方,是富人消夏避暑的好地方。至于讀書做學問,文化界許多人并不看好??僧斃仙嵴娴奶ど线@座美麗的島城,走入山大校園,接觸到在這里求學的莘莘學子們,一種異樣的使命感在他心中萌動。朝霞裹云般的時光里,他幽默風趣的講課風格深受學生歡迎,他扣人心弦的演講一度引起媒體的強烈關注。在一次題為《中國民族的力量》講演中,他的血脈如江河般湍急:“現在西洋人是立在中國人的頭上,可是,一切事業還仗著我們中國人!”
在島城群翠環抱、松濤和海浪的咆哮中,他也時常流露出自己的鐵骨丹心:“不管青島是怎樣西化了的城市,它到底是在山東……我們的外表樸素,我們的生活單純,我們卻有顆紅熱的心。我們眼前的青山碧海時時對我們說:國破山河在!” (出自老舍散文《青島與山大》)
他深信,在齊魯大地上,自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是一點外國的影響就能改變根本的。這種強悍的文化自信,成為支撐先生一生的精神支柱,也是讓所有島城人對他無比敬仰并感念至今的重要原因。
他由衷地喜歡上了這座城市,他在散文《五月的青島》中曾經毫不吝嗇對青島的溢美之詞:“風不涼,浪不高,船緩緩的走,燕低低的飛,街上的花香與海上的咸味混到一處,浪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綠意無限,可不是,春深似海!”
先生屬教育界作家。島城的山光水色賦予他無窮無盡的靈感,在這里,他一面教書一面創作,那些山海之間的探索與沉思,那些在都市喧囂中流逝的歲月,那些獨步穿行于家校之間的幽靜時光……都被他一一撿拾起來,記入自己的靈魂日記里,日積月累,最終奔涌成為一條藝術的生命河流。在島城,老舍很快步入了他創作生涯的第一個鼎盛期,他創作的航船注定從此開始駛向宏闊。一系列散文雜文小說相繼問世,他把兩部短篇小說集起名為《櫻海集》和《哈藻集》,書名采用“櫻花”“大?!薄昂T濉边@些獨特的青島元素,散發著濃厚的青島海鮮味,釋放出的是一份揮之不去的山海情懷。難怪他的夫人胡挈青在重游青島老舍故居時曾感慨道:“終生難忘黃縣路6號?!?/p>
先生原名舒慶春,后自取字名“舍予”,這應該與他信奉基督教有著一定的淵源,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影響了他的一生,讓他廣結善緣。上下班的路上,他會熱情地向小商小販和人力車夫打招呼,親切地同他們拉家常,日久成友。他還會力邀車夫朋友到家里做客,沒有尊卑貴賤之分,大學教授與黃包車夫一起圍坐喝茶聊天。他耳聞目睹這些人每天在饑餓線上掙扎,最終落得悲慘的境地。他們的苦難與艱辛,像一根根尖銳的麥芒,橫亙在他的喉嚨和靈魂里。情如潮涌,他心中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力量,不吐不快。他想為他們吶喊,他想成為勞苦大眾的代言人。
這一切,后來都潛入了他的小說——文學巨著《駱駝祥子》。據胡挈青回憶,《駱駝祥子》的創作最直接的觸發點源自與山大一位朋友的閑談。這位朋友在北平時曾用過一個車夫,這車夫自己買了車,又賣掉,如此三起三落的故事。作家的敏感、靈感的火花加上生活的積淀,為一部文學巨著的誕生備足了鋪墊和條件?!罢俊恶橊勏樽印返膶懽?,是在他書房的東窗下完成的”。文中的主人公祥子,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千千萬萬個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的縮影,他深知,生活中的善與惡、美與丑,常常相伴相繞。如何寫出人性的復雜,考驗著寫作者的內在功力,在這方面,我們的教授作家顯示出了其他小說家難以企及的人性高度和心理深度。
一部《駱駝祥子》,文字與血淚淋漓的現實相諧合拍,成就了老舍先生的文學地位。這本書很快被譯為12種文字,從青島走向了世界,為全球各地的讀者所喜愛。
在老舍故居,先生當年挑燈夜戰的書齋書桌樸素稚拙,凝重沉靜,似乎仍在氤氳著幽幽的墨香。書桌前身著長衫奮筆疾書的身影,恍然穿越了時空的邊界,一坐而成永恒。1937年日寇燃起侵華戰火之時,老舍迫于局勢不得不離開青島,后因種種原因從此再未踏上島城一步,甚為遺憾。直到今天,先生在青島的那段舊時光,還鮮活在島城人心中,成為青島人文高處的一份值得珍藏的禮物。
我去過青島老舍故居兩次。這里也叫“駱駝祥子博物館”,是國內首創以一部文學作品來命名的博物館。第一次來這里是為陪同一位從臺灣來新區講學的李教授,她在登機離開之前有限的幾個小時里,表示了想拜訪一下老舍故居的愿望。這讓我感動,也讓我汗顏。作為青島土著,我竟然與萬里之遙的他鄉客人一樣是首次拜訪!但那次因為時間過于緊張,總感覺有點走馬觀花,不成敬意,并為此耿耿于懷多日。后來終于在某個周日上午獨自乘車專程拜謁,才算是補上了一課。
從今天的海大魚山校區走到老舍故居,拐過幾道彎,再穿過幽靜的小巷即到,很近。我甚至是故意為體驗先生當年的行走路線而設計了這樣的走向,寄望能穿越時空的距離,與敬仰的老舍先生做一次心靈的邂逅,能在喧嘩的人世間,拾取一脈心底的溫暖。
但凡作家故居,大概是每一個喜歡文字的人繞不過去的一道風景。在老舍故居,我聽見徐徐滑過屋檐的風聲,是那么抒情和曼妙,充滿了深深的景仰意味。庭院里飛起飛落的鳥,微風中搖曳著的雪松和銀杏,都在輕聲訴說著一段揮之不去的歷史。我發現慕名來此駐足流連的有許多青春的面孔,一撥又一撥,絡繹不絕,這會讓我莫名地欣慰。一座城市的文脈需要傳承,一座城市的歷史記憶需要喚醒。而傳承和喚醒都離不開某種載體,從這個角度看,島城有這么多的名人故居,何嘗不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風雨如晦,文魂杳渺。老舍先生離開這個世界半個多世紀了,但他的作品帶來的潮汐,依然在我們心海激蕩。像先生那樣的為人為文,不正是我們孜孜追求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