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吳爾芙《果園里》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英國〕吳爾芙
【原文】:
米蘭達睡在果園里,躺在蘋果樹底下一張長椅上。她的書已經掉在草里,她的手指似乎還指著那句:“Ce pays estVraiment un des coins du monde où lerire des filles eclate le mieux……”仿佛她就在那兒睡著了,她手指上的貓眼石發綠,發玫瑰紅,又發橘黃,當陽光濾過蘋果樹照到它們的時候。于是,微風一吹,她的紫衣起漣漪,象一朵花依附在莖上;草點頭;一只白蝴蠑就在她的臉上撲來撲去。
她的頭上四嘆高的空中掛著蘋果。突然發一陣清越的喧響,仿佛是一些破銅鑼打得又猛,又亂,又野蠻。這不過是正在合誦乘數表的學童,被教師喝住了,斥罵了一頓,又開始誦乘數表了。可是這個喧響經過米蘭達頭上四嘆高的地方,穿過蘋果樹枝間,撞到牧牛人的小孩子,他正在摘籬笆上的黑莓,在他該上學的時候,使他的拇指在棘刺上刺破了。
接著有一聲孤寂的號叫——悲哀,有人性,野蠻。老巴斯蕾,真的,是泥醉了。
于是蘋果樹頂上的葉子,平得象小魚抵住了天藍,離地三十嘆,發出一聲凄涼愁慘的音調。這是教堂里的風琴奏“古今贊美歌”的一曲。聲音飄出來,被一群在什么地方飛得極快的鶇鳥切碎了。米蘭達睡在三十呎之下。
于是在蘋果樹和梨樹頂上,離睡在果園里的米蘭達三十呎高的地方,鐘聲得得,間歇的,遲鈍的,教訓的,因為教區里六個窮女人產后上教堂感恩,教區長謝天。
再上去一點,教堂塔頂上的金羽,尖聲一叫,從南轉東了。它嗡嗡地響在旁的一切之上,下臨樹林、草場、丘陵,離睡在果園的米蘭達多少哩。它刮前去,無目,無腦,遇不著任何能阻攔它的東西,直到轉動了一下,它又轉向南了。多少哩之下,在一個象針眼一般大的地方,米蘭達直立起來,大聲地嚷:“哦,我喝茶去怕太晚了!”
(卞之琳 譯)
【作者簡介】:
弗吉尼亞·吳爾蕪(Virginia Woolf1882——1941) 英國女小說家、散文家、文學評論家,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聲望最高的英國作家之一。擅長意識流手法,主要作品有《出航》、《白天和黑夜》、《雅各布房間》、《到燈塔去》、《行動之間》等。她因患神經分裂癥于一九四一年自溺而死。
【鑒賞】:
這是一篇手法獨特的抒情散文。看起來缺乏明確的主題思想,但是在變化不停的場景和畫面之中又蘊含著作者心緒中那細膩、敏感、易動的意識及情感的潛流,此即“意識流”的表現手法。
吳爾蕪的散文意境深遠幽長,頗有印象派風格。《果園里》以濃重的色塊與多變的聲音構成了一個獨特的詩的境界。作者善于捕捉自然界稍瞬即逝的美與內心深處微妙閃爍的情感體驗,以人物和畫面為經、各種聲音為緯交織在一起,于紛呈的色彩和雜亂的聲音中求得一種和諧美。文章開始勾畫出一個躺在蘋果樹下的姑娘,她的鉆石、紫衣與微風、綠草、白蝴蝶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夢幻般的畫面;接著出現了背乘數表的學童、摘黑莓的孩子、教師的斥罵、刺破的拇指,從而烘托出一個遙遠的、撲朔迷離而又清晰具體的童年之夢。泥醉的老巴斯蕾的孤寂的號叫傳達出一種人生的悲哀與無奈,然后是教堂的風琴聲和感恩的鐘聲,一種超現實的力量正俯瞰人間生命的誕生與輪回。作者的心緒越飄越遠、越高直至超越一切,最后發出“太晚了”的嘆息,這里包含著對于自然、時間、人生、世界以及美的領略的急切與悵惘,蘊含著某種哲理的凄涼體驗,只有敏感的心靈才能具有的獨特的內心體驗。
作者的筆觸自然、鮮明、流暢、絢麗的色彩中透露出憂傷的底色,夢幻的意境中包涵了對人生和美的珍視與深情,從而使文章情景交融、含意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