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韓愈
韓愈
【作者小傳】
韓愈,(768~824),字退之,漢族,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卒謚文,世稱“韓文公”。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與柳宗元同是唐代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二人并稱“韓柳”。
韓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自幼喪父,由兄韓會與嫂鄭氏撫養(yǎng)成人。兄韓會能著文章,對韓愈頗有影響。貞元二年(786),韓愈19歲,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不第,次后三試均落榜,直到貞元八年(792)第四次應考,才考中進士。此后又連續(xù)三次應吏部博學宏詞科考試,皆不中。直到29歲才在董晉幕府中得到了一個觀察推官的微小官職。36歲時,任監(jiān)察御史,但由于上書論天旱人饑,請寬民徭役、除民租賦,不久被貶為陽山(今屬江蘇南京)縣令。此后直到50歲,官職一直浮沉不定。
元和十二年,韓愈50歲時,因參與平定淮西之役表現出處理軍國大事的才能,遷為吏部侍郎,進入朝廷上層統(tǒng)治集團。但兩年后,他卻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觸怒憲宗,險些被處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施救才免于一死,被貶為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后又移至袁州(今江西宜春)。此后宦官殺憲宗,穆宗即位,韓愈被召回朝,后歷官國子監(jiān)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長慶四年(824)病逝于長安,終年57歲,生前著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在政治上主張國家統(tǒng)一,反對藩鎮(zhèn)割據。在思想上提倡儒家正統(tǒng)思想,反對佛(佛教)、老(道家)思想。雖然與柳宗元政見不合,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們共同攜手倡導古文運動。他們反對過分追求形式的駢文,提倡散文,強調“文以載道”,反對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文風。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韓愈的散文包括論、說、書、序、記、傳、表、狀、頌、贊、賦、銘、哀辭、祭文、碑志、雜文等。其文章豪逸奔放、氣勢宏大、新奇簡勁、邏輯嚴整、融會古今,無論是議論、敘事或抒情,都形成獨特的風格,達到前人不曾達到的高度。蘇軾稱贊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明人更是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