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斷想
五四斷想
聞一多
舊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個跟一個,——這是演化。新的已經來到,舊的還不肯去,新的急了,把舊的擠掉,——這是革命。擠是發展受到阻礙時必然的現象,而新的必然是發展的,能發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遠是革命的,革命永遠是青年的。新的日日壯健著(量的增長),舊的日日衰老著(量的減耗),壯健的擠著衰老的,沒有擠不掉的。所以革命永遠是成功的。革命成功了,新的變成舊的,又一批新的上來了。舊的停下來攔住去路,說:“我是趕過路程來的,我的血汗不能白流,我該歇下來舒服舒服。”新的說:“你的舒服就是我的痛苦,你耽誤了我的路程,”又把他擠掉,……如此,武戲接二連三的演下去,于是革命似乎永遠“尚未成功”。讓曾經新過來的舊的,不要只珍惜自己的過去,多多體念別人的將來,自己腰酸腿痛,拖不動了,就趕緊讓。“功成身退”不正是光榮嗎·“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也是古訓啊!其實青年并非永遠是革命的,“青年永遠是革命的”這定理,只在“老年永遠是不肯讓路的”這前提下才能成立。革命也不能永遠“尚未成功”。幾時舊的知趣了,到時就功成身退,不致阻礙了新的發展,革命便成功了。舊的悠悠退去,新的悠悠上來,一個跟一個,不慌不忙,那天歷史走上了演化的常軌,就不再需要變態的革命了。但目前,我們用“擠”來爭取“悠悠”,用革命來爭取演化。“悠悠”是目的,“擠”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于是又想到變與亂的問題。變是悠悠的演化,亂是擠來擠去的革命。若要不亂擠,就只得悠悠的變。若是該變而不變,那只有擠得你變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古訓也發揮了變的原理。原載1945年5月聯大《悠悠體育會周年五四紀念特刊》
〔鑒賞〕 這篇短文寫在1945年,距五四運動已經過去26年。雖然只有674個字,卻以詩一般的語言闡發著深刻而雋永的哲理。借著對五四運動的緬懷,表明了作者對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看法,體現出一種進步的歷史觀。五四運動是我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大事件,是我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太平天國的農民戰爭與戊戌變法運動及辛亥革命,這幾次運動各有各的特點,參加的階級不同,影響的范圍和深度也不同。辛亥革命雖說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勝利果實卻落入了軍閥的手中。政局動蕩,民生痛苦,外侮依然加劇,還上演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的鬧劇。舊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的失敗,原因固然多樣,最根本的原因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過于薄弱,沒能發動廣大群眾參與。五四運動前,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時期。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在懷疑、思考中覺醒、成長起來了。他們從船堅炮利、聲光化電與政治制度方面走出來,開始從思想文化的深層次去探究國強民富的道理。陳獨秀的“吾人最后之覺悟”正是這樣轉變的標識,讓新的思想與學說層出不窮。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的知識界和中國人民。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忙于歐戰,暫時放松了對東方的侵略;而日本帝國主義卻乘機加緊了對中國的進攻,提出不平等的二十一條,占據青島,竭力扶植傀儡勢力,暴露出吞并中國的狼子野心。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法、美、日、意等國家于1919年1月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北洋政府在人民的壓力下,向和會提出希望帝國主義放棄在華特權,要求取消“二十一條”和收回被日本奪去的原德國在山東的權利,遭到與會帝國主義國家的拒絕。消息傳出,舉國憤怒,學生、工人、商人,以及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等紛紛行動起來,走上街頭,直接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爆發。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運動,也是中國人民的一次空前的覺醒運動。五四運動的發生,其意義和影響是不可低估的,表明新生的革命力量在不斷地成長。它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進一步深入發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兩年之后,興業路上石庫門房內的燈火終于點亮,南湖的紅船終于啟航,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終于波瀾壯闊地發展起來,中國的命運也由此而改變。作者是那個時代的人,親身經歷和參與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期間,激勵著清華學子精神的岳飛《滿江紅》手抄稿,就是聞一多在清華園貼出的。后來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親歷者回想起來,當然會有許多感慨。他緊緊地抓住了一條主線,那就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新生事物與力量,會不斷地產生和成長,陳舊腐朽的東西,總歸趨于衰落和消亡。新陳代謝乃是宇宙間和人類社會歷史中,一條不可抗拒的普遍規律,并由此而生發開去。所謂規律,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是一種必然要貫徹下去的趨勢,人類社會就是在新舊矛盾的曲折斗爭中,為自己尋找和開辟前進的道路的。“舊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個跟一個,——這是演化。”“新的已經來到,舊的還不肯去,新的急了,把舊的擠掉,——這是革命。”“悠悠”、“不慌不忙”、“一個跟一個”,這些語詞表現出一副從容不迫、氣定神閑的姿態,表現出作者相信進化論的堅定意念。當新生力量已經產生,舊的勢力還不肯離去,那情形就不同了,會逼著新生力量采取革命行動把舊的勢力“擠掉”。社會進步始終交替地采用著溫和的“演化”和暴力“革命”這樣兩種手段。一個“擠”字,筆力千鈞,意味無窮,僅寥寥數語便把社會歷史的進化進程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論素養和高超的文字水平。作者接著分析說,新生力量一開始的時候,不會十分強大完善,舊的腐朽力量也不會輕易地退出歷史舞臺,彼此之間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力量消長過程,但新生力量日日地壯健著,而陳舊勢力日日地衰退著。一旦雙方的力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新生力量戰勝腐朽力量的日子也就到來了。所以,舊東西沒有擠不掉的,“革命永遠是成功的”,世界的前途和人類的未來也必然是光明的。同時也要看到,新與舊是相對而言的,革命成功了,新的會變成舊的,又有一批更新的力量會跟著上來。如果那批曾經趕過路、流過血汗的人,以功臣自居,想停下來舒服舒服休息休息,攔著了更新的力量的前進腳步,那又只能再被擠掉。這樣,“革命似乎永遠‘尚未成功’”。人類社會新與舊的矛盾斗爭永遠不會完結,也只能永遠地在新與舊的矛盾斗爭中尋求進步。一般而言,青年是新生力量革命力量的代表,盡管他們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作者深信未來是屬于年輕人的。舊的知趣了,功成身退了,不致阻礙新的發展了,歷史會走上演化的常軌;而在“老年永遠是不肯讓路的”前提下,青年人也就只能采取革命的手段,也就是用“擠”的方式來爭取演化和進步。演化和進步是目的,“擠”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作者并非一味地宣揚暴力,相反,他反對那種“亂是擠來擠去的革命”,但“若是該變而不變,那只有擠得你變了”。雖說是一篇散文,卻貫穿著作者對整個人類歷史演進進程的看法。在堅持進化論的同時,也蘊含著一些辯證法的因素,像新舊矛盾的斗爭、新事物總要戰勝舊事物、從量變到質變、漸進與突變、和平手段與暴力革命等。言簡而意賅,很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