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先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作品:《論語》
簡介
見《四書五經名篇·論語》
先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①:‘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②:“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③,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④,可使有勇,且知方也?!?br>
夫子哂之⑤。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⑥,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以使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br>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⑦,端章甫⑧,愿為小相焉⑨?!?br>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br>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br>
曰:“莫春者⑩,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br>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br>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br>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br>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
①居:平日。 ②率爾:急切。 ③攝:夾于。 ④比(bì):等到。 ⑤哂(shěn):譏諷地微笑。 ⑥如:或者。 ⑦會同:諸侯會見。 ⑧端:古代禮服名稱;章甫:古代禮帽名稱。 ⑨相:贊禮人。 ⑩莫:通“暮”。 冠者:成年人。古人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成年。 沂:水名。舞雩(yú):地名。
譯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華西四人陪孔子坐著。
孔子說:“我的年紀比你們大一些,但是你們千萬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平時我經常聽到你們在抱怨:‘沒有人了解我啊!’現在,如果有人能了解你們,那么你會如何去做呢?”
孔子話音一落,子路就迫不及待地說道:“假設有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處于大國中間,經常要受到那些大國的侵略,而且國內又鬧饑荒。這樣的國家,若是讓我去治理,只需要三年時間,就可以使它的人民英勇善戰,而且文質彬彬,恪守禮儀。”
孔子聽罷,微微一笑。
他又問:“那么,冉求,你怎么樣呢?”
冉求回答道:“如果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后,那里的人民都可以溫飽富足。但是,如果說用禮樂來教化他們的話,只有等待有德行的君子來實行了!”
孔子又問:“那么,公西赤,你怎樣呢?”
“不敢說我能夠做到,我只是愿意去不斷地學習罷了。比方在國家的祭祀活動中,或者是在與別國的盟會中,我會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好一個小小的司儀。”
孔子又問:“那么,曾點你會怎樣呢?”
剛才子路他們在各談己志的時候,曾晳一邊聆聽他們的對話一邊彈瑟以自樂,聽到先生在問自己,放緩了彈撥,瑟的聲音逐漸地慢了下去,接著,只聽見“鏗”的一聲,聲音止住了。曾晳離開瑟,站起來回答道:“先生,我所想的與他們三位都不一樣。”
孔子說:“那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今天是各人講述自己的志向罷了!”
于是,曾晳說:“在暮春三月,穿著春天的服裝,與五六個成年人,帶上六七個少年人,一起到沂河里去洗澡,然后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上唱著歌走回來,這便是我的志向。”
孔子聽罷,長嘆了一聲說:“我很贊同曾晳的想法?!?br>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先出去了,曾晳后走,他問孔子說:“先生,您覺得他們三人所說的怎么樣呢?”
孔子說:“這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那么,您為什么要笑子路呢?”
“哦,是這樣的,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一點也不謙讓,所以笑他。”孔子回答道。
“那么,難道冉求講的就不是治理國家嗎?”
“哪里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那公西華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曾晳又問。
“宗廟祭祀、諸侯會盟,這些不是諸侯的事情又是什么?如果說像公西華這樣的人都只能做小相的話,那么,又有誰能做大相呢?”
季氏·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臾①,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言曰②:‘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③,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④,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注釋
①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是魯國當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之一;顓臾(zhuānyú):魯國的附屬國,在今山東費縣西。 ②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③兕(sì):雌性犀牛。 ④費:季氏的屬地,在今山東費縣。
譯文
季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子路一起去拜見孔子說:“季氏準備征討顓臾。”孔子責備說:“冉求啊,這就是你的過錯了!顓臾這個地方從前是周天子讓它主辦東蒙山的祭祀的,而現在它早已在魯國的疆域之內,已經是國家的臣屬了,為什么還要去討伐它呢?”
冉有說:“是季孫大夫他要去攻打的呀,我和子路兩人都是不愿意去的?!笨鬃诱f:“冉有!周任曾經說過:‘盡自己的能力去擔負你的職務,如果做不好,那就辭職算了?!A時不去支撐,跌倒時不去攙扶,那還要用你們這些輔佐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剛才說的話也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辯解說:“現在顓臾的城墻堅固,而且距離我們費縣很近。如果不乘現在的機會把它奪過來的話,那將來它一定會成為后世子孫的憂患,所以,我們必須去討伐顓臾?!笨鬃诱f:“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肯說‘想要’卻又一定要找借口為自己辯解的人。我聽說,擁有國的諸侯、家有封地的卿大夫,他們是不怕寡少,而怕財富分配不均;不怕貧困,而只怕不安定。因為財富分配平均,也就無所謂貧窮;大家都和睦相處,也就不會感到人少了;而國家安定了,就沒有被傾覆的危險了。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遠方的人還不來歸附,那么就用仁、義、禮、樂去感化招徠他們;而一旦他們來歸附了,就應當讓他們安心下來?,F在你們兩個人輔佐季氏,遠方的人不能來歸附,而又不能吸引他們來;國內四分五裂,無法保全,而你們卻要在國內策劃使用武力。我擔心那季孫氏的憂患不在顓臾,而恰恰在他自己的內部啊!”
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
長沮、桀溺耦而耕①??鬃舆^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痹唬骸笆囚斂浊鹋c?”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痹唬骸笆囚斂浊鹬脚c?”對曰:“然?!痹唬骸疤咸险咛煜陆允且?,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②。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br>
注釋
①長沮、桀溺(jiénì):古代隱士。 ②耰(yōu):用土覆蓋種子;輟:停止。
譯文
隱士長沮、桀溺一起在耕種。孔子路過這里,他不知道渡口在哪里,于是就派子路去向他們二人問路。
長沮問子路說:“那邊那個手拿著韁繩的人是誰啊?”子路答道:“那是我的老師孔丘?!薄笆遣皇囚攪哪莻€孔丘呢?”“是的?!薄芭叮@樣的話他早已知道渡口在哪里了,你不必問了?!?br>
子路又問桀溺。桀溺問道:“你是誰啊?”“我是仲由?!薄爸儆?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吧?”“是的?!边@時桀溺接著說:“當今天下,像洪水一般泛濫的壞東西,比比皆是,而誰又能夠改變這種狀況呢?況且,你與其跟著逃避無道之君的人,還不如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無道之世的人呢!”說完,仍舊不停地覆蓋種子,不再搭理子路。
子路只好回來告訴孔子??鬃勇犃?,悵然長嘆:“是啊,人不可能與鳥獸合群共處,如果我不同世上的人相處,那我與誰相處呢?倘若天下合乎正道,我也不會與你們一起來從事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