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端禮·苦齋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程端禮·苦齋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余與汪務能讀書建德學①,余以朱子“小人惟思甜者,君子惟思苦者”之語書于壁以自警。務能臨別,請歸以苦名其讀書之齋,而余為之銘,以發其義。銘曰:
嗟世之人,匪甜無慕②,匪苦無惡。君子反是,豈曰異趣?苦外無甜,孰謂之苦?其甜實苦,甜將焉取?荼甘如薺,義陳于詩③。苓名大苦④,醫師所知。豈惟在口,耳目四肢。誘我皆甜,其機甚微⑤。克復之功⑥,在審于斯⑦。菜根是甘,百事可為⑧。我約我樂⑨,不我淫移⑩。嗜飴如兒(11),近憂弗思(12)。名壞行隳(13),時去志違。枯落徒悲,小人之歸。商苦于行,千金在箱。農苦于耕,秋谷乃登。士苦于學,拂亂困橫(14),動心忍性(15),不能乃能(16)。仁熟義精,學道大成。汪氏子增(17),齋以“苦”名。我輔其志,用揭茲銘。
【注釋】
①建德:縣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
②匪:通“非”。
③荼(tu):苦菜。《詩·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④苓:植物名。苓,通“蘦”。又名大苦。郭璞和顏師古注都說是甘草,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六《藥議》說是黃藥,因味苦而得名,不是甘草。李時珍說沈括的意見為對。
⑤機:事物出現前或變化前的細微跡象。
⑥克復:克己復禮。謂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禮。《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復禮為古語,見《左傳·昭公十二年》。
⑦審:慎。斯:此。
⑧宋朝人有言:咬定菜根,則百事可為。
⑨約:節儉,引申為貧困。
⑩淫:惑亂。移:改變。《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1)飴(yi):糖膏。
(12)弗:不。
(13)隳(hui):毀壞。
(14)拂亂:違逆擾亂。
(15)動心忍性:觸動心思,使性格堅強。
(16)不能乃能:意謂增加了能力。以上幾句話的意思,都出于《孟子·告子下》:“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7)汪氏子增:即汪務能,增應是他的名,務能是他的字。
【譯文】
我和汪務能同在建德學校讀書,我用朱熹“小人惟思甜者,君子惟思苦者”的話寫在墻壁上以自警。汪務能臨別時,要回去把他的書齋命名為苦齋,而我為他寫銘,來闡發它的含義。銘說:
嘆息世上的人,都喜愛甜的,討厭苦的。君子與此相反,難道說是大異其趣?苦外無甜,誰說它苦?那甜實際上是苦的,在哪里得到甜?苦菜甜得像薺菜,這個意義在《詩經》里面有。苓的名字叫大苦,醫生是知道的。不但口苦,耳、目、四肢都苦。引誘我的都是甜的,它的跡象很微小。克己復禮的功夫,就在于慎重地對待它。菜根是甜的,咬定菜根,什么事都可做。我雖然貧困,我很快樂,不使我富貴而淫,貧賤而移。喜歡糖膏像小孩一樣,近處的憂患也不思考,就會名聲損壞,品行墮落,時光流逝,志向沒達到。到了老的時候才悲傷,那是小人的結局。商人辛苦地行走,箱里有千金。農民辛苦地耕作,才能五谷豐登。士人辛苦地學習,經歷挫折,觸動心思,使性格堅強,使原來沒有的能力增長出來。對于仁和義達到精通的程度,學道大有成就。汪家的兒子汪增,書齋用“苦”來命名。我輔助他的志向,因此寫了這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