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詠懷(其一)》古詩詞鑒賞
作者: 董麗敏王紹艷崔承樞王質和蘭成春
【原詩】: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1),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2),翔鳥鳴北林。
徘徊何所見?憂思獨傷心。
【原詩作者】:阮籍
【導讀入境】:
阮籍身處政治極端黑暗的魏末。他自量無力反抗,逆來順受又不甘愿,因而內心極其痛苦憤懣。八十二首“詠懷詩”是他一生思想感情的總匯,是他的主要代表作,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是一個孤冷凄清的夜晚,詩人憂思重重,難以入夢。索性披衣起坐,彈上一曲,以排解心中的憂憤與愁悶吧!窗外的月光透過薄薄的帷幕照在靜靜的廳堂之上,徐徐的清風不時地撩起他單薄的衣衫,讓他感到涼意透背。明月是他忠實的聽眾、多年的知己,他一腔的激憤可以化作奔流的江水盡情地渲瀉。他似乎真切地聽到孤鴻哀號在曠野,翔鳥悲鳴在北林。在這漫漫長夜,只有孤鴻、翔鳥也像自己一樣在吟唱著一曲哀傷、寂寞的歌啊!他再也彈不下去了,起身徘徊在堂上,一種難言的苦痛牢牢地攫住他的心。他無奈地仰望夜空,似乎除了無邊無際的黑暗什么希望的光也看不見:難道我永遠得不到心靈的慰藉,只能永遠陷入這無盡的憂思之中嗎?
【賞析】: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在昏亂社會中“憂思獨傷心”的情懷。詩中創設了一個清冷的意境,塑造出一個孤傲、悲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詩人借悲號長鳴的孤鴻、翔鳥象征自己,托物抒懷,隱蔽曲折地表達出激憤不平的情感。為什么用曲筆呢?魏晉易代之際,政局險惡,民不聊生。司馬昭妄圖篡權,大肆迫害文人,社會相當黑暗,詩人不敢明言心曲是可想而知了。我們由詩中所描繪的明月、清風及詩人起坐彈琴、徘徊憂傷等形象中可以體會到作者憂生之嗟、抑郁不得志之嘆。尤其是“孤鴻”和“翔鳥”,簡直就是詩人的化身。那聲聲哀鳴縈繞在我們的耳際,回蕩在我們胸中。久久揮之不去,令人心痛不已!那是詩人流血的心在傾訴……
“徘徊”二字是詩人心境的流露,明寫動作,暗寫心理。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詩人憂思難解、悲哀在心的沉重與壓抑!“徘徊何所見,憂思獨傷心”不僅是這首詩的中心所在,也可以說是這組“詠懷詩”的意境總括。
【思考題】:
試分析本詩與《楓橋夜泊》一詩在以聲襯情、以聲音點醒意境方面的相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