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布勒東
西方文學·布勒東
法國超現實主義理論家、作家。曾就讀于巴黎醫科大學,上學時就喜歡詩,與大詩人保爾·瓦雷里有接觸。1915年應征入伍,在軍隊精神病院服役期間,接觸到夏爾科和弗洛依德的著作,為他創立超現實主義打下了思想基礎。1919年他與他的幾個年輕伙伴參加了查拉在巴黎組織的“絕對達達團體”,但一開始就表明與“達達主義”另立門戶的主張,他們共同創辦了《文學》雜志,借此宣傳他們超現實主義的主張,與此同時,他和蘇波一起合寫了第一部超現實主義作品 《磁場》,并單獨發表了他的第一部詩集 《當鋪》。《磁場》是一部極重要的超現實主義先驅之作,它從一種理性的思維和傳統表現方法中解放出來,用“自動寫作”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創作。在內容上作品反映了戰后法國青年的“黑暗的絕望心理”。書中寫道:“我們雙雙坐在絕望的河畔。我們甚至再也不能進行思維。而我們揚聲歡笑的時候,路人驚奇地回過頭來張望。然后急忙趕回去,我們甚至引不起人們對我們的鄙夷”。
1924年,布勒東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 (第一篇) 系統地闡述了超現實主義的理論主張,標志著這個新型的文學流派進入了其成熟期。布勒東這樣概括這個流派:“超現實主義是一種純心理自動現象,人們據此用口頭、筆頭或其它任何辦法來表達思想的真實活動”。超現實主義不僅有其理論主張同時還成立了組織,辦了刊物。布勒東和他的伙伴進一步在創作上實現他們的主張。布勒東的隨筆集 《可溶解的魚》 (1925年) 記錄作者夢幻般的下意識活動,是他的“自動寫作”主張的進一步實踐,他的代表作 《娜嘉》將真實世界和幻夢世界,各種清醒的意識和朦朧的欲念,故事和議論、抒情,真實人名地名和虛構的人物溶為一體,可謂是他“自動寫作”主張的最典型的范例。
1925年后,他更多地卷入了政治活動之中,在布勒東的嘴中和筆下,“革命”成了最時髦的名詞,號召人們反傳統,反理性。為了“革命”他曾和法國共產黨聯合過,但他“革命”的真實思想基礎是無政府主義,因此這種聯合只能是貌合神離,不久他便離開了法共。由于意見不一致,超現實主義內部也分裂了,一些超現實主義的主將如阿拉貢、艾呂雅、蘇波等紛紛脫離了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進人了衰落期,布勒東自己思想上的頹廢成份也加重了。在他1932年發表的理論性作品《連通器》中,他描寫了通過一種新的眼光領悟到的日常現實中存在的極其怪異的現象,其實是作家某種變態心理的外化。詩集《狂戀》中的詩大都表現有關未來的模糊不清的預感,形式上也比較喜歡怪異的陰暗的現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戰爭環境的影響,他很少在創作上獲得成就,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擴大他的流派的影響上。1941年流亡美國,僑居紐約,在那兒他以超現實主義為題作了許多講演,贏得了一些新的追隨者。1942年在耶魯大學舉辦了超現實主義展覽。二戰后,他返回法國。經過努力,他在自己周圍又集中了一批超現實主義后起之秀,組成了被后來的文學史家稱為“超現實主義外圍”的新團體。1947年,布勒東籌辦了巴黎超現實主義展覽會,辦了一些雜志并發表了一些作品,其中重要的作品有詩集《傅立葉頌詩》(1948年)、《詩集》等。
1966年,布勒東死在巴黎,隨著他的去世,超現實主義的歷史也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