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李憑箜篌引》古詩詞鑒賞
作者: 趙春芹魏惠明
【原詩】:
吳絲蜀桐張高秋(2),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3),李憑中國彈箜篌(4)。
昆山玉碎鳳凰叫(5),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6),二十三絲動紫皇(7)。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8),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9),露腳斜飛濕寒兔。
【原詩作者】:李賀
【導讀入境】:
此詩大約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此詩是唐代詩人李賀聽李憑演奏箜篌曲后所寫下的感想。
在秋高氣爽的時節,國內第一流的箜篌演奏家正在京城表演他的絕技。從那箜篌弦上流出的樂音,一下子飛上了高高的天空,竟使那飛動的秋云也凝而不流,頹然不能飛起,駐足聆聽。那奇妙的樂曲忽又變得低沉、凄惋,那如泣如訴的聲調,竟使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愁情滿懷,潸然淚下。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仿佛玉碎山崩;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云。那曲盡其妙的箜篌聲,瞬間又哀婉動人,有如一朵朵不勝寒風而嗚咽悲訴的荷花。那晶瑩的露珠,不正是它的聲聲淚滴?瞬間,樂曲又歡快起來,仿佛是那高雅不凡的幽蘭在笑!在那神奇的音樂中,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所消融。那美妙的樂曲,霎時又穿過天空飛向仙府,感動了天帝。樂曲致使正在補天的女媧娘娘聽得入了迷,竟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令老嫗為之感動不已。甚至連江河湖海中的老魚和瘦龍都不顧自己的年邁體弱,伴隨著音樂的旋律翩翩起舞。這奇美的音樂,竟使吳剛也中斷了他永不休止的勞作,倚著桂樹,久久立在那兒,意忘了睡覺。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地灑落在身上,把皮毛打濕,也不肯離去。
【賞析】:
本詩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具有濃烈的浪漫氣息。詩人致力于把自己對箜篌聲的抽象感受,借助于聯想轉化為具體的物象。同時活用、暗用神話典故,根據音樂效果展開奇異的想象,從而創造出種種新奇的幻境。
詩人忽而天上,忽而地上,忽而長安城,忽而神仙府,任想象馳騁。香蘭之笑,冷氣之融,乃至于女媧、吳剛聽曲之入迷、老魚瘦蛟隨樂而起舞……想象如此奇特瑰麗,令人目不暇接,更使那美妙而無形的箜篌聲成為一個個可見可感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
以聲喻樂,出神入化。詩篇中展現出的令讀者大開眼界的玉碎聲、鳳凰叫聲、芙蓉泣聲和香蘭笑聲,都恰到好處地描摹出李憑所彈奏的箜篌曲中流出的美妙旋律,堪為“以聲喻樂”的精妙之筆。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琵琶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用一連串現實生活中諸多物象發出的聲響喻寫過耳即逝的琵琶聲,把那忽強忽弱、忽急忽緩的旋律變化,描繪到了令人叫絕的境地。再如韓愈在《聽穎師彈琴》中把琴聲比作“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在表現手法上也與白居易的相類。掩卷沉思,以上所述幾位“大家”的摹聲寫樂章,確實給人留下了一種“百感交集”的特殊審美效果。
【思考題】:
聲音抽象難摹,這首詩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來描寫神奇的音樂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