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馬爾克斯
西方文學·馬爾克斯
最負盛名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哥倫比亞人,他在拉美文壇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馬爾克斯自幼酷愛文學,接受了較好的教育。他少時從外祖母那里知道許多印第安人的神話傳統,受其影響較大。他的外祖父是一位參加過哥倫比亞1899—1903年內戰的退役上校,一生經歷坎坷,晚景尤為凄涼,孤獨痛苦,僅僅依靠回憶和制作金屬小魚以消遣時日,外祖父形象對作家的創作影響較大,成為作家小說之中經常描寫的一個人物——“上校”的原型。
1947年,在大學期間,馬爾克斯就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周末后的一天》,獲歌倫比亞全國文藝家協會獎,初步顯露出文學才華。1950年,他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落葉》。作品描寫一個性格古怪的醫生,因一次拒絕給“革命的傷員”治病而遭迫害,最后懸梁自盡,市民們準備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作品的主人公上校及他的女兒和外孫,輪流講述有關小鎮的故事。小說通過追憶形式,展示了一個被毀滅小鎮的歷史,表現了對慘遭不幸的人們的無可奈何的心情。小說發表之后,立即引起拉美文壇的重視。
馬爾克斯一生創作豐富,重要作品有 《枯枝敗葉》 (1955)、《惡時辰》 (1961)、《百年孤獨》 (1967)、《家長的沒落》(1975)、中篇小說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1961)、《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1981) 及短篇小說集 《格蘭德大媽的葬禮》 (1962)。這些作品多以馬孔多小鎮為背景,敘寫哥倫比亞農村的落后的面貌,揭示出了人的變態心理和精神壓抑,表現了人的孤獨、傍徨和憂傷情緒。
馬爾克斯的代表作是《百年孤獨》,這也是他的作品之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一部作品。這部小說蘊釀了18年之久,它的問世,曾經引起拉美文壇一場“文學地震”,成為魔幻現實主義的經典之作,一版再版,先后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它被譽為西班牙文寫的最杰出的長篇小說之一,并在1981年黎巴嫩書節上被列為五大暢銷書之一。1982年,作家也因此書而獲諾貝爾文學獎。《百年孤獨》主要通過對馬孔多小鎮布恩地亞家族七代興衰史的描寫,展示了哥倫比亞100多年的政治風云和廣泛的社會生活場景。
馬爾克斯的創作,一方面受喬伊斯、福克納等歐美現代派作家的影響,如他的小說之中,努力去表現人的本能、潛意識、夢魘等,借用荒誕的手法,加以夸張,形成虛實結合、真假混存的風格; 另一方面,又繼承了印第安神話的敘事傳統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之中,夾雜著阿拉伯的東方神話典故。馬爾克斯具有相當深厚的印第安古典文化的修養,熟悉阿拉伯神話和古希臘悲劇,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先驅卡彭鐵爾關于拉美現實生活是虛幻和神奇的等觀念的影響。他的作品,盡管較多地接受了西方現代派的影響,但卻始終不脫離拉美的現實生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只是借鑒了西方現代派的創作手法,而本質上仍是立足于拉美神奇的現實,表現出了拉美現實生活魔幻、神奇和落后的方面,達到高度的藝術真實性。馬爾克斯是一位具有很強的民族意識的作家,對于他自己的成功和所獲得的榮譽,他沒有把它們歸為己有,而是歸結為整個拉美文學。
馬爾克斯的小說,混淆人鬼的界限,保存了印第安民族靈魂不滅的觀念,他還運用了輪回的時空觀念,接受了宿命論的某些影響。他的作品之中,獨創性地運用象征、隱喻、夸張、典故等文學技巧,創造了神奇的藝術境界,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鮮明的個人特色。當然,馬爾克斯作品之中也有一些消極東西,比如他的作品有時流露出虛無主義和悲觀情緒,尤其是表現了強烈的孤獨感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不理解,作品之中,有時過分追求魔幻效果而造成晦澀、難以理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