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治國之學的《大學》
修身治國之學的《大學》
《大學》是我國春秋時期魯國的大思想家曾子所作。是討論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那還是我國西周時期,社會興旺發達,人們對生產、生活法則的認識,以及在社會生活典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逐漸達到了比較齊備的程度,在這樣的基礎上。為了傳承這些經驗,從王宮到國都以及普通街巷,沒有不設立學校的。
上自王公的子孫,下至老百姓的子弟,年滿8歲的孩子,都進入小學學習。小學教學的內容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基本禮節,其中包括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識字、計算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待孩子長到15歲時,再進入大學學習窮盡事理、端正本心、修養自身、管理人的原則和方法。
這些西周學校的設置是如此廣泛,教學方法的次序和內容是如此詳細分明,而所教的內容,都是人君親身經歷的經驗、教訓和心得,不要求學習日常生活規則和倫理之外的知識。
正因為這樣,當時這些學習的人,沒有不明白自己的職分所應當做和不應當做的,這樣各人就埋頭盡力來做好自己的事情。
到了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漸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能力。諸侯雖然是周王室的臣屬,但在其自己的領地內卻是國君,擁有用人、財政、軍事等方面的獨立大權。
于是,一些諸侯勢力強大之后,他們便不再服從周王室的命令,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于動蕩之中。
由于社會內部不可調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上述學校的教學體制不能推行,教化隨世事而變遷,風俗也頹廢敗壞。
在這樣的時代,孔子就獨自開設私人學校,仿效先王之法,招收弟子習讀《詩》《書》和歷史文獻,把先王之道傳授給弟子們。
孔子有三千多個學生,其中有一個叫曾參的弟子,深明其中真義,他把孔子的講解寫成書,名為《大學》,作為傳講的精義,并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揮和說明,傳播于世。
孔子去世后,曾參為了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他便開始聚徒講學。當時曾參的門下有不少弟子,因而他被尊稱為曾子。
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在孔子過世后便也師從曾子,子思學成之后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曾子以他的建樹,成為與孔子、顏子、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儒家五大圣人。
曾子在生活上“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生都謹慎小心,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叫作“十目所視,十指所指”,意思是說,我一個人在房間里面,就好像有十只手指著我,十個眼睛看著我,我當然是循規蹈矩了。
曾子還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
曾子由于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打算聘請他為卿。曾子因為要在家孝敬父母,就推辭了。
曾子作為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自從著成《大學》,他和他的《大學》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被后世儒家尊為“宗圣”。
曾子認為,人們只有知道自己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地走下去。因此,他在《大學》中系統總結了先秦儒家的倫理政治思想,旨在于弘揚人們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