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原文與鑒賞
作者: 李青山 【本書體例】
【原文】:
汛彼柏舟(1),在彼中河(2)。髧彼兩髦(3),實維我儀(4)。之死矢靡它(5)。母也天只(6)!不諒人只!
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7)。之死矢靡慝(8)。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鑒賞】:
《詩序》和朱熹《詩集傳》,以及后來的姚際恒、方玉潤等,都認為《柏舟》系“貞婦自誓”之辭。這實在是一種誤解。據詩意看,詩中的女主人公分明是位少女,她為追求婚姻自主,受到母親的阻隔,百計難施,于是情不可抑地唱出了這首剛烈與哀怨畢俱的愛情之歌。
全詩兩章。每章的字句、詩意都基本相同。用了民歌中常見的復沓詠唱的章法,以加強抒情的感染力。首章一、二句“汛彼柏舟,在彼中河”,描寫一條柏木小船流動飄浮在河水中央。這既是興,也是比,通過寫姑娘的眼前之景,抒發姑娘的心中之情,即以小船漂蕩不定的情狀,烘托她彷徨無依的痛苦。她本來有了自己屬意的人,但婚姻不能自主,男女之情與父母之命的矛盾沖突,使她那顆熱戀著的心,就像這河中失控的小柏船一樣,無可奈何地飄浮在綿綿的愛河中。三、四句“髧彼兩髦”,實維我儀”,寫的便是姑娘那個日夜思念、鐘情所愛的少年郎了。這里,詩人用速寫的手法,通過勾勒少年垂著的兩只總角的發式,寫出了小伙子的青春年少、天真活潑、無邪可愛。姑娘在痛苦的煎熬中,不時想到他那俊秀慧美的模樣,摯著地認定,只有他才是我意中的好對象。這熾熱的戀情,使她面對家庭的阻隔和干涉,再也無法抑制地喊出:“之死矢靡它?!眻詻Q果斷地表達了她對愛情的忠貞和寧死不易其志的決心。然而現實人生畢竟不是這么簡單:一方面是愛的追求給了姑娘無限勇氣,一方面父母之命的壓力又使她感到悲愴和不滿。在極度的痛苦和激憤之中,她怨天恨母,從內心深處發出了“母也天只!不諒人只!”的哀嘆。意即我的娘呀,我的天呀,你們為啥就不能體諒到我的心呀!這撕心裂魄的呼告,非常深刻地寫出了姑娘心潮起伏的感情波瀾。人在悲苦已極、申訴無門時,常常呼天喚地,以表達悲憤之情。姑娘痛苦哀號的情景,表現了她對愛情的強烈渴望和追求。
第二章與第一章意思相同,只是變換“中河”為“河側”、“我儀”為“我特”、“靡它”為“靡慝”,通過再三表白,表現了她態度的堅決。
這首詩的社會意義,在于深刻地反映了古代青年男女對婚姻自主的強烈追求,表現了他們對舊禮教的公開反叛和挑戰。雖說詩中對姑娘的母親如何干涉和阻撓女兒婚事的行為,未著一字描寫,但從其女兒悲憤的呼告聲中,可以想象她是如何的專制和不通人情了,造成女兒痛苦的,就是她和她所代表的舊禮教。這使我們看到,遠在《詩經》時代,舊禮教就制造著人間的悲劇,制造著畸形的、痛苦的婚姻。伴隨著這悲劇的產生,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青年男女對舊禮教的蔑視、反叛和勇敢的斗爭。
詩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塑造的很成功。由她看到飄浮不定的小柏舟,寫到她對自己意中人的思念和誓言,再寫到她對母親無理干涉的悲憤和哀怨,其中既有對熾熱愛情的表述,又有對堅強意志的敘寫,還有對心中悲憤的傾吐,通過這一系列感情起伏多變的描寫,便塑造出一個覺醒的反對包辦婚姻的少女的形象,寫得極是親切而動人,足以喚起讀者對姑娘命運的無限關切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