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晏子不更宅(雜下·二一)》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晏子不更宅(雜下·二一)》原文鑒賞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曰:“子之宅近市,澉隘囂塵④。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②。”
晏子辭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煩里旅③。”
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
對曰:“既竊利之,敢不識乎!”
公曰:“何貴何賤?”
是時也,公繁干刑,有鬻踴者。
故對曰:“踴貴而屨賤。”
公愀然改容④。公為是省于刑。
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詩》曰⑤:‘君子如祉⑥,亂庶遄已⑦。’其是之謂乎!”
【注釋】 ①湫(jiao絞):地勢低下。 ②隘(ai艾):狹小。。囂(xiao消):吵鬧。塵:塵土多。 ②爽:明朗,清亮。塏(kai 凱):地勢高而干燥。 ③煩:煩擾。旅:眾人,指鄰里。 ①愀(qiao 巧):面容變得嚴肅。 ⑤《詩·小雅·巧言》。 ⑥如:行,施行。祉(zhi止):福。 ⑦亂:動亂。 ⑧遄(chuan船):迅速。
【今譯】 齊景公打算更換晏子的住宅。
景公對晏子說:“你的住宅鄰近市場,地勢低又狹窄,人聲喧鬧,塵土飛揚,不能居住。請你搬到清亮干爽的地方去。”
晏子辭謝道:“國君的先臣、我的前輩曾住在這里,我還夠不上繼續住在這兒,這房子對我來說已經過大了。況且我靠近市場,一早一晚隨時能買到需要的物品,這是我的便利之處。怎么敢為搬遷煩擾鄰里。”
景公笑道:“你鄰近市場,知道物價的貴賤嗎?”
晏子道:“既然我得利于市場,怎么能不知道行情呢!”
景公問道:“什么東西貴,什么東西賤?”
這個時候,齊景公在國內濫施刑罰,好多人被剁了腳,所以市場上有出售假腳的。
因此晏子回答道:“假腳貴而鞋賤。”
景公聽了驟然改變了臉色。齊景公因此減少了刑罰。
君子評論道:“仁者之言,帶給人們的利益很大呀!晏子一句話,使齊景公減輕刑罰。《詩》中說得好:‘君子來造福,禍亂很快就終止’。說的就是晏子吧!”
【集評】 明·楊慎評《晏子春秋》:“(晏子)推親于尊,其言暱。偏言‘求,,偏言‘利,,又復近情。宰相須讀書,忠臣須慧。士如此隨機納誨,非慧莫辨;忠而愚,無益也。”
【總案】 這是贊頌晏子廉潔不私、辭謝恩賞的歷史故事,文字與情節,同《左傳》昭公·三年所記略同。
故事里寫到晏子的住宅,是“祖輩”傳下來的舊居,鄰近喧鬧的市場,而且地勢“湫隘囂塵”。齊景公想讓晏子遷居,搬到“爽塏”的住處去。對此,晏子表示,自己不足以繼承先人的住宅,住在其中已經夠奢侈的了。這里鄰近市場,接近“小人”,生活用物,購取方使。一但遷居,又將“煩勞里旅”。對景公的恩賜,他就這樣婉言謝絕了。晏子所言所行,表明他持守節儉,身體力行,上無愧于國,下不煩擾百姓,是一位心存國家、百姓的社稷之臣。故事里的刻畫是十分鮮明、生動的。后段對話的重點在晏子的諫言。他巧妙地從市場物價,談到“踴貴而屨賤”,指責景公酷刑殘民的行為。君子的贊語,恰好烘托了晏子的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