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學《生之忍第五十七》譯文與賞析
生之忍第五十七
生之忍第五十七
所欲有甚于生,寧舍生而取義。
故陳容不愿與袁紹同日生,而愿與臧洪同日死。元顯和不愿生為叛臣,而愿死為忠鬼。天下后世,稱為烈士。讀史至此,凜然生風。
蘇武生還于大漢,李陵生沒于沙漠,均為之生,而不得并記于麟閣。噫,可不忍歟!
【譯文】
孟子認為,人們都愿意活著而討厭死去,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所希望的東西超越了生存的本能時,與其損害道義地活著不如合乎道義地死去,因此,寧愿舍生而取義。
東漢陳容眼睜睜地看著袁紹違背道義殺害了忠臣臧洪,發出了寧與臧洪同日死,也不與袁紹同日生的感慨,于是被殺。北魏元顯和因不愿活著當叛徒、寧愿死后做忠鬼的豪言,招致殺害。陳容、元顯和等人如此忠烈,后世百代之人稱他們為烈士。他們的言行被載入史冊,后世之人仍然能通過史書感受到他們的高風亮節、凜然正氣。
西漢蘇武,保持節操不屈服于匈奴,北海牧羊19年,終于回到漢朝;而李陵變節投敵,保全性命。二人均得以生還,但李陵卻不能像蘇武一樣被供奉在麒麟閣上受人敬仰。啊!生命誠可貴,但在道義面前,人們又怎能茍且偷生呢?
【評析】
孟子說:“活著,是我所希望的;道義,也是我所希望的。當兩者不可以同時得到時,我就舍生取義。所抱志向超過生命,就不能茍且偷生。”喜歡生而厭惡死,這是人之常情。人有生就有死,切不可把生看得過重,也不可把死看得過重,有道之士,就能怡然自得的生存。生死皆能忍,就能舍生取義,也可存命保身,不留罵名。
典例闡幽 舍生取義,不留罵名
東漢興平二年,呂布與曹操爭奪兗州失敗后,逃到下邳,依靠劉備,劉備盛情接納了他,并將他安頓在沛城。不料,劉備在抵御袁術進攻的時候,呂布卻在袁術的慫恿之下,襲取了劉備的下邳,自稱徐州牧,反而把劉備趕到了小沛。
呂布與袁術為了各自的利益,幾度聯合,又多次反目對抗。東漢建安三年,呂布與袁術再次聯合在一起,進攻駐扎在沛城的劉備。劉備急忙派人向曹操求救。曹操派軍前往救援,曹操救兵到達沛城,立足未穩,就被擊敗。呂布軍隊乘機攻破沛城。劉備不得已單騎出逃,投奔曹操。曹操聞知兵敗,立即率大軍征討呂布,途中遇到劉備,合兵一起前往沛城。
呂布得到探報,知曹操大軍已到,謀士陳宮說:“我們應該出兵迎戰,以逸待勞,定能取勝。”呂布見曹軍聲勢奪人,就說:“不如等曹操大軍前來,我將他們都趕人泗水。”但是由于膽怯,呂布數戰連敗。曹軍已進于下邳,他只好退入城中。這時曹操又寫信勸降呂布,呂布想出城請降。陳宮勸道:“曹操遠道而來,很難持久作戰,君若帶兵到城外屯扎,我在城內堅守,內外配合,互相呼應,等到曹軍糧盡,那時內外夾擊,必破曹軍無疑。”呂布決定依計而行。
兩軍相持日久,曹操想退軍,謀士郭嘉勸他:“呂布有勇無謀,屢戰皆敗,銳氣盡喪,三軍以將為主,主將無斗志,全軍必定無奮勇作戰之心。陳宮雖然多智謀,但預見遲緩,計謀未定,我軍加緊急攻,其城可拔。”曹操采納了此計。呂布登上白門城樓朝曹軍士兵大喊:“你們不要再圍困我了,我明天向明公自首。”陳宮一把拉開他:“什么明公?是逆賊曹操。你若降他;猶羊入虎口,豈能保全?”于是呂布天天借酒解愁,動輒責打士兵。呂布的暴虐終于激起兵變,侯成等人捉住陳宮,高順也投降了曹軍。呂布聽到消息,無奈也只能降曹。
呂布見到曹操大聲地說:“從今以后,天下可定了。”曹操說:“為什么?”呂布回答:“明公最擔心的就是我呂布,現在我已歸降了,如果讓我率領騎兵,您率領步兵,天下還不能定嗎?”呂布欲求生,又向坐在一旁的劉備求情說:“如今你是座上客,我是投降的俘虜,皇叔就不能替我說句話?”曹操笑著說:“縛虎不得不緊些。”曹操有心收降呂布,問劉備如何。劉備說:“明公不會不知道丁原、董卓的下場吧?”曹操知道呂布先后拜丁、董二人為義父,后又殺了他們,于是點頭稱是,當即讓士兵將呂布拉下去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