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學《二十二 未嘗見喜怒》譯文與賞析
二十二 未嘗見喜怒
二十二 未嘗見喜怒
唐賈耿,自朝歸第,接對賓客,終日無倦。家人近習,未嘗見其喜怒之色,古之淳德君子,何以加焉?
【譯文】
唐朝的賈耿,從朝廷退朝回到官邸后,仍不停地接待賓客,終日都不顯疲倦。家人了解他的生活情況,從未見過他有歡喜和憤怒的表情。古代道德純潔之人,有什么可以比他更好的呢?
【評析】
賈耿為官可謂是兢兢業業,處理事情可謂是認真負責。在朝廷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里仍然要繼續接待賓客,處理事情。就算每天很忙,也沒見他有絲毫的不快或是其他情緒的流露。官員唯有像他這樣,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敬業。
勤勞是一種美德,一種責任;也是一個人通往成功之路的唯一途徑。我們總是感嘆甚至妒忌那些風云人物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卻很少能夠看到他們成功背后所付出的汗水。那些成功者往往真正懂得勤勞的意義,并付諸行動。當許多人抱怨辛苦,抱怨自己比別人干得多卻得到少時,他們在一心一意干著;當許多人大談享受時,他們一笑置之;當一些人快意于室外活動之時,他們卻在閉門不出、挑燈夜戰。其實,不管是讀書還是工作,要想出點成績,都應該如此。
典例闡幽 匡衡鑿壁借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霍”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