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討武曌檄文》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討武曌檄文》原文鑒賞
[原文]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shí)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jié),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后庭之嬖。入門見嫉,娥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王。踐元后于晏翟,陷吾君于聚鹿。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 猶復(fù)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 霍子孟之不作,未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成龍帝后,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yè)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yè)。荷本朝之厚恩。宋徽子之興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fēng)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nèi)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糜窮;江浦黃旗,匡復(fù)之功何遠(yuǎn)!班聲動而北風(fēng)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fēng)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傳漢爵,或地協(xié)周親,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顧命于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轉(zhuǎn)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后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聞。
[鑒賞]
《討武曌檄文》,唐朝文學(xué)家駱賓王撰。駱賓王(公元640年?-公元684年?),唐朝婺州義烏(今浙江省義烏縣)人,少有才名。做過朝官,因事被貶為臨海(今屬浙江)縣丞。后隨李敬業(yè)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后下落不明。他的詩文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是“唐初四杰”之一。著有《駱丞集》。
古代征戰(zhàn),多用檄文這種用于征召、曉喻或聲討的軍用文體。檄文不但要求文字簡潔曉暢,而且要求音韻鏗鏘,瑯瑯上口,有很大的感召力。
《討武曌檄文》是一篇出色的駢體文,氣勢雄壯,詞鋒銳利,如號角鼓鼙,成為檄文千古名篇,為歷代所傳頌。作者駱賓王寫這篇檄文時,正在李敬業(yè)屬下掌文書職。有的選本又名此文為《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自造名曌,十四歲時以嬪妃入侍唐太宗,封為“才人”。太宗死后,一度削發(fā)為尼。高宗時,復(fù)被召入宮。三十二歲時立為皇后,從此以后參與朝政。中宗繼位,她以太后身份聽政。武則天很有才干。為了保護(hù)新興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打擊宗室貴族,她能破格提拔人才。但是,她為了在朝廷中鞏固自己的地位,盡樹私黨,任用酷吏,迫害了一批開國元老,得罪了一些特權(quán)貴族,李敬業(yè)就是其中的一個。
李敬業(yè)原是開國勛臣徐績的長孫。徐績有功于李唐,由太宗賜姓李。李敬業(yè)也就因此能世襲為官。公元648年,他被貶職,由刺史降為司馬。這年9月,他打起匡復(fù)唐朝的旗號,從揚(yáng)州起兵10萬,反對武則天。
《討武曌檄文》第一段就武則天不得人心的一面,從她的出身、人品,直到她窺伺皇權(quán),列舉了大量的罪狀,逐層剖剝。初唐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仕族”的遺風(fēng),若非出身于門閥仕族,就會被視為卑賤。文章的作者就抓住這個問題。起筆攻擊她“地實(shí)寒微”,出身卑賤,人品惡劣,妒嫉淫蕩。后半生,憑借她的狐媚讒言,“踐元后于晏翟,陷吾君于聚鹿?!苯K于披上了皇后的服飾,使皇帝背上了父子兩代共一個夫人的惡名。據(jù)實(shí)指點(diǎn),言語尖刻。在當(dāng)時的上層社會都會引起對武則天的普遍反感。據(jù)史載,武則天初讀此段文時,也十分尷尬。接著,用對偶排比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歷數(shù)其罪,簡直毒如蛇蝎!造成了“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咄咄逼人氣勢。這樣的人一旦主政,一定會成為國家之大災(zāi)難。現(xiàn)在,這種危險即在眼前。文章就勢指出了武則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懷有謀政篡權(quán)的野心。舉出她把皇帝的接班人軟禁起來,“幽于別宮”;把自己的三親六故都安插進(jìn)重要的機(jī)關(guān),“委之以重任”。接著作者連用四個歷史上極相似的典故,描繪李唐政權(quán)如大廈之將傾,岌岌可危,這就造成了強(qiáng)大的輿論。
文章第二段以自己一方所占有的優(yōu)勢壓倒對方。歷數(shù)李敬業(yè)出身閥門“奉先君之成業(yè),荷本朝之厚恩”,天生的熱愛李唐的事業(yè)。接著表示象紂王的兄弟微子和東漢的名臣桓譚,關(guān)心國家,擔(dān)憂社稷,“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匡復(fù)大業(yè),順應(yīng)天下之民心,“氣憤風(fēng)云,志安社稷”,語感強(qiáng)烈。接著就人馬糧秣,軍中士氣而盡其鋪張。“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班師出動能令星斗無光,“出岳崩頹”。作者的筆,搖動于天地山河之間,醞釀了鋪天蓋地的氣勢。增強(qiáng)第一段的號召力。最后“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這一組排比句,在全文中承上啟下。
文章第三段指出“公等或家傳漢爵”,諸公世襲李唐官祿,或與皇室為親,或曾受命于朝廷。值此“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即高宗墳土未干,中宗就被廢棄,“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你們能忘記自己的責(zé)任嗎?渾如天成,讀之令人拍案叫絕。武則天讀文至此處,也不禁為之擊節(jié)嘆賞:“宰相安能失此人!”而接下去的文章,句子又顯得平穩(wěn)了:論爵賞,言誅罰,曉以利害,可謂寬猛相濟(jì),有張有弛,十分注意掌握分寸。“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這一句收尾卻又十分強(qiáng)勁挺拔,充滿了必勝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