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見大卷一》譯文與賞析
見大卷一
見大卷一
【原文】
一操一縱①,度越意表②;尋常所驚,豪杰所了。集《見大》。
【譯文】
上等智慧的人對事情的一操一縱,往往出人意料;平常人感到驚訝的,豪杰之士卻很明了。因此集《見大》卷。
【注釋】
①一操一縱:指處理事情的不同方略。操,把持。縱,釋舍。
②度越意表:指超出意料之外。
太公望誅殺華士 孔子處死少正卯
【原文】
太公望①封于齊。齊有華士者,義不臣天子,不友諸侯,人稱其賢。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誅之。周公②曰:“此人齊之高士,奈何誅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望猶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為教首,使一國效之,望誰與為君乎?”
【譯文】
太公望呂尚被周天子封為齊國國君。齊國有一位名叫華士的人,立志不向周天子稱臣,不與各諸侯國君交往,人們都稱贊他很賢明。太公望三次派人召請他,他卻一直不肯來,所以太公望就命人殺了他。周公問太公望:“此人是齊國一位品行高尚的賢士,為什么殺了他呢?”太公望說:“不向天子稱臣,不與諸侯國君交往的人,難道我還指望他會來向我稱臣,并和我交往嗎?我不能使他來稱臣并與我交往,便一定要把這種人拋棄掉。我三次召請他不來,這種人必定是叛逆之人。如果樹立這樣的人作為品德高尚的榜樣,我還能夠與什么人來一起擁戴天子呢?”
【注釋】
①太公望:即呂尚,西周初年的軍事家、政治家。
②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輔佐成王為政。
【夢龍評】
齊所以無惰民,所以終不為弱國。韓非《五蠹》之論本此。
【原文】
少正卯①與孔子同時。孔子之門人三盈三虛。孔子為大司寇②,戮之于兩觀之下。子貢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夫子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此,則不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誅也。”
【譯文】
少正卯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孔子弟子數次擠滿學堂,卻又數次被少正卯的講學吸引走光。后來孔子擔任了大司寇官職,便讓人把少正卯抓了起來,推到宮門前的望樓下殺掉。他的弟子子貢向孔子進言道:“少正卯是魯國的大名人,老師您卻殺了他,這樣做是否不夠妥當?”孔子說:“人有五種不可饒恕的罪過,即使搶劫和盜竊也不算在其中:第一種是很聰睿,卻為人兇險;第二種是舉止怪僻反常,卻又玩冥不化;第三種是說話詭詐不實,卻又巧言善辯;第四種是記寫許多陰暗怪誕的事情,卻能夠旁征博引;第五種是支持別人做壞事,并替他解釋、辯白。人假如犯了這五種罪惡的其中一種,便不免被國君殺掉。而少正卯兼有這所有的五種罪惡,這是壞人中最兇惡的人,絕不能不殺他!”
【注釋】
①少正卯:春秋末期魯國學者,聚重講學,與孔子對立。少正,復姓;一說為官名。
②大司寇:春秋時魯國官名,執掌一國司法、治安。
③子貢: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子貢為其字。
【夢龍評】
小人無過人之才,則不足以亂國。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駕馭,則又未嘗無濟于國,而君子亦必不概擯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門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與同朝共事乎?孔子下狠手,不但為一時辯言亂政故,蓋為后世以學術殺人者立防。
華士虛名而無用,少正卯似有大用而實不可用。壬人僉士,凡明主能誅之。聞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當誅也。唐蕭瑤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開元六年,河南參軍鄭銑陽、丞郭仙舟投匭獻詩。敕日:“觀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時用不切事情,宜各從所好,罷官度為道士。”此等作用亦與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盡令出家,諂道者即為道士,則士大夫攻乎異端者息矣。
【解評】
人的才能不一,用處也就不一。所以作為領導,一定要善于發現員工的優點,合理地做好安排,使人的作用發揮到極佳,做到人盡其才。華士與少正卯的確是人才,但他們的才能沒有正確地發揮。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良好的道德,不在其位卻想要謀其政,這當然會壞事。
宋太宗選押伴使
【原文】
“三徐”①名著江左,皆以博洽聞中朝,而騎省②鉉尤最。會江左使鉉來修貢例,差官押伴。朝臣皆以詞令不及為憚,宰相亦艱其選,請于藝祖。藝祖曰:“姑退,朕自擇之。”有頃,左珰③傳宣殿前司④,具殿侍中不識字者十人以名入。宸筆⑤點其一,曰:“此人可!”在廷皆驚,中書不敢復請,趣使行。殿侍者莫知所以,弗獲已⑥,竟往。渡江,始鉉詞鋒如云,旁觀駭愕,其人不能答,徒唯唯。鉉不測,強聒而與之言。居數日,既無酬復,鉉亦倦且默矣。
【譯文】
南唐的徐鉉、徐鍇、徐延休這三個人在江南很有名氣,被稱為“三徐”,都以學識淵博而聞名于北宋,其中尤其以騎省徐鉉的聲望最高。一次正趕上江南派徐鉉來朝納貢,按照慣例,宋朝要差遣一位官員作為押伴使去南唐相迎,陪同徐鉉前來。滿朝大臣都覺得自己的言談辭令無法和徐鉉相比,而害怕擔當這一使命。宰相趙普也覺得選押伴使的事很難辦,就向宋太祖請示,宋太祖說:“你暫且退下,朕親自來選擇這個押伴使。”過了一會兒,太祖令朝中太監傳旨宣召殿前司,命令其把殿前侍衛人員中不識字的人選出十人,開列名單交上去。太祖御筆親點其中一人,說道:“這個人就行。”在朝的大臣都大吃一驚,中書也不敢再去請示太祖,便催促此人作為押伴使盡快出發。那位殿前侍衛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選中他擔任押伴使,也沒說什么就去南唐迎接徐鉉了。過江到南唐后,起初徐鉉在和這位押伴使談話時,總是洋洋灑灑,妙語層出不窮,連旁觀的人都聽得十分驚訝。而這位使臣不知道如何對答,只是哼哼唧唧地含混應付。徐鉉摸不透這人到底有多大學問,就竭力喋喋不休地和他交談,住了幾日他還是一直沒說什么話來和徐鉉應對。徐鉉感到疲憊不堪,也就沉默不語了。
【注釋】
①三徐:南唐大臣。即徐延休、徐鉉、徐鍇三人,宋朝初年著名學者。
②騎省:即散騎常侍,官名。三國魏置,由漢代散騎和中常侍合并而成。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③左珰(dāng):珰,即宦官的別稱。這里指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
④殿前司:宋代掌管宮殿前禁衛軍之名籍的官署。
⑤宸筆:對皇帝親筆的敬稱。
⑥弗獲已:不由己,不得已。
【夢龍評】
岳珂云:“當陶、竇諸名儒端委在朝,若令角辯騁詞,庸詎不若鉉?藝祖正以大國之體不當如此耳。其亦不戰屈人,兵之上策歟?”孔子之使馬圉,以愚應愚也。藝祖之遣殿侍者,以愚困智也。以智強愚,愚者不解;以智角智,智者不服。
白沙陳公甫,訪定山莊孔易。莊攜舟送之。中有一士人,素滑稽,肆談褻昵,甚無忌憚。定山怒不能忍。白沙則當其談時,若不聞其聲,及其既去,若不識其人。定山大服。此即藝祖屈徐鉉之術。
【解評】
很多時候,當我們不知所措時,沉默可能是最好的武器。因為沉默在此時會為我們的尷尬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即使是能說會道的人,遇上不善言談、沉默寡言之人,最后也會選擇沉默。
莊王絕纓 袁盎赦侍
【原文】
楚莊王宴群臣,命美人行酒。日暮,酒酣燭滅,有引美人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趣火視之。王曰:“奈何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命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歡。”群臣盡絕纓而火,極歡而罷。及圍鄭之役,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首,卻敵,卒得勝。詢之,則夜絕纓者也。
盎①先嘗為吳相時,盎有從史私盎侍兒。盎知之,弗泄。有人以言恐從史,從史亡。盎親追反之,竟以侍兒賜,遇之如故。景帝時,盎既入為太常②,復使吳。吳王時謀反,欲殺盎,以五百人圍之。盎未覺也。會從史適為守盎校尉司馬,乃置二百石醇醪③,盡飲五百人醉臥,輒夜引盎起,曰:“君可去矣,旦日王且斬君。”盎曰:“公何為者?”司馬曰:“故從史盜君侍兒者也。”于是盎驚脫去。
【譯文】
一次,楚莊王宴請朝中文武大臣,命令自己身邊的美女來斟酒。夜幕降臨,大家正在喝得酒酣耳熱時,照明的蠟燭突然熄滅了,這時,酒席中有一臣子趁黑暗之機拉扯了一下美女的衣裙,美女則扯掉了那人的帽帶,并催促楚莊王點明蠟燭尋人。楚莊王想:“怎么能為了顯揚婦人的貞節,而使臣士當眾遭受羞辱呢?于是命令說:“今天與朕一起喝酒的臣子,不扯掉帽帶的人就是沒有盡興。”于是,群臣都把自己的帽帶扯掉,然后再點上蠟燭,盡歡而散。后來,在楚國圍攻鄭國的戰役中,有一個臣子每次都沖鋒在前,五戰五勝,斬獲敵人眾多首級,擊敗敵人取得勝利。楚莊王詢問他的來歷,原來他就是那位被美女扯掉帽帶的臣子。
漢文帝時,袁盎曾經擔任吳王濞的丞相,袁盎的一個侍從與他的侍女私通,袁盎知道這事后,卻沒有泄露出去。有人用言語恐嚇侍從,侍從嚇得被迫逃跑,袁盎親自把侍從追回來,并把侍女賜給他,待他仍像從前一樣。漢景帝時,袁盎升任太常,奉命出使吳國,吳王此時正在密謀造反,想要殺掉袁盎,派五百士兵將袁盎的住處圍住,袁盎卻絲毫沒有察覺。這時,正值那個侍從擔任看守袁盎的校尉司馬,他就買了二百石美酒,將這五百士兵灌得爛醉如泥,臥地不起。到了半夜,他喚醒袁盎說:“你趕快離開這兒,明天天亮吳王就要殺你了。”袁盎問:“你是誰?為什么救我?”司馬說:“我就是私通您府上侍女的那個侍從。”袁盎大驚并急忙逃走。
【注釋】
①盎:袁盎,西漢文、景時人,字絲。文帝時為中郎,名重朝廷,曾任吳相。景帝時,與晁錯不和,吳楚等七國反時,袁盎請誅錯以與吳和。后為梁孝王遣刺客所殺。
②太常:漢朝掌管宗廟禮儀的官吏,六卿之一。
③醇醪:美酒。
【夢龍評】
梁之葛周、宋之種世衡,皆用此術克敵討叛。著張說免禍,可謂轉圜之福。兀術不殺小卒小妻,亦胡虜中之杰然者也。
葛周嘗與所寵美姬同飲,有侍卒目視姬不輟,失答周問。既自覺,懼罪。周并不言。后與唐師戰,失利,周呼此卒奮勇破敵,竟以美姬妻之。胡酋蘇慕恩部落最強,種世衡嘗夜與飲,出侍姬佐酒。既而世衡起入內,慕恩竊與姬戲。貂蟬事套此。世衡遽出掩之,慕恩慚愧請罪。世衡笑曰:“君欲之耶?”即以遺之,由是諸部有貳者,使慕恩討之,無不克。
張說有門下生盜其寵婢,欲置之法。此生呼曰:“相公豈無緩急用人時耶?何惜一婢!”說奇其言,遂以賜而遣之。后杳不聞。及遭姚崇之構,禍且不測。此生夜至,請以夜明簾獻九公主,為言于玄宗,得解。
金兀術愛一小卒之妻,殺卒而奪之,寵以專房。一日晝寢,覺忽見此婦持利刃欲向。驚起問之,曰:“欲為夫報仇耳。”術默然,麾使去。即日大享將士,召此婦出,謂曰:“殺汝則無罪,留汝則不可。任汝于諸將中自擇所從。”婦指一人,術即賜之。
【解評】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犯錯誤,對別人的錯誤一定要記恨在心或者追究到底,這樣做并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甚至有可能造成情況惡化。如果大家都只想到自己的情況而忽略他人的感受,那么往往會造成大家都吃虧的狀況,因此只要不是原則上的事,就不必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所謂“寬則得眾”,只有懂得寬容的人才能擁有很多朋友,才能在需要的時候得到大家的幫助。
屠枰石曲全酒色士
【原文】
屠枰石羲先生為浙中督學,持法嚴。按湖①時,群小望風搜諸生過失。一生宿娼家,保甲②昧爽兩擒抵署門,無敢解者。門開,攜以入。保甲大呼言狀,屠佯為不見聞者,理文書自如。保甲膝行漸前,離兩累③頗遠。屠瞬門役,判其臂曰:“放秀才去。”〔邊批:剛正人,卻善謔。〕門役喻其意,潛趨下引出,保甲不知也。既出,屠昂首曰:“秀才安在?”保甲回顧失之,大驚,不能言。與大杖三十,荷枷;娼則逐去。保甲倉惶語人曰:“向殆執鬼!”諸生咸唾之,而感先生曲全一酒色士也。〔邊批:趣甚,快甚!〕自是刁風頓息,而此士卒自懲,用貢為教官。
【譯文】
屠枰石羲先生任浙江提督學道時,執法很嚴厲。他巡視湖州時,一些小人聽到消息,就搜集秀才們的過失。有一個秀才在娼妓家夜宿,地方保甲在第二天清晨就把秀才和妓女抓住送到衙門,沒有人敢釋放他們。衙門一開,保甲就將二人帶入公堂。保甲大聲地稟告事情的經過。屠公假裝沒有聽見,照常處理公文。保甲跪著漸漸地向前挪動,離秀才和妓女越來越遠。屠公用眼光示意守門的差役,并在差役的臂上批了幾個字:“放秀才走。”差役明白了他的意思,偷偷地放走了秀才,保甲卻一點也不知道。秀才走了以后,屠公抬頭問道:“秀才在哪里?”保甲一回頭見秀才沒影了,大吃一驚,嚇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屠公下令將他責打三十大杖,帶上枷鎖示眾;妓女也被趕出衙門。保甲神色倉皇地對人說:“我剛才逮住的秀才大概是個鬼吧!”秀才們都唾罵他,而感激屠公保全了一個貪戀酒色的秀才。自此以后,湖州刁惡的壞風氣頓時平息下來,而那個秀才后來自責改過,由貢生出任了教官之職。
【注釋】
①按湖:巡視湖州。
②保甲:封建時代的戶籍編制。
③兩累:兩名被系者,指書生和妓女。
【夢龍評】
李西平攜成都妓行,為節使張延賞追還,卒成仇隙。趙清獻宰清城,而挈妓以歸,胡銓浮海生還而戀黎倩。紅顏殢人,賢者不免,以此裁士,士之能全者少矣。宋韓億性方重,累官尚書左丞,每見諸路有奏拾官吏小過者,輒不懌曰:“天下太平,圣主之心,雖昆蟲草木皆欲使之得所。今仕者大則望為公卿,次亦望為侍從、職司、二千石,奈何以微瑕薄罪錮人于盛世乎!”屠公頗得此意。
【解評】
古代書生與妓女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很多才子佳人的故事都與此有關。上面的這個故事主要說明:人與人之間的才能不一,應從大處判別短長,不能以小過錯,抹殺別人的長處。人的能力有大小,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的人。古人說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
楊士奇智保眾官
【原文】
廣東布政①徐奇入覲,載嶺南藤簟②,將以饋廷臣。邏者③獲其單目以進。上視之,無楊士奇名,乃獨召之,問故。士奇曰:“奇自都給事中受命赴廣時,眾皆作詩文贈行,故有此饋,臣時有病,無所作,不然,亦不免。今眾名雖具,受否未可知。且物甚微,當以無他。”上意解,即以單目付中官令毀之,一無所問。
【譯文】
明初廣東布政使徐奇進京晉見皇帝,帶了一些嶺南出產的藤席,準備用來送給朝中大臣。廠衛特務人員截獲了他的送禮名單交給了皇上。皇上見禮單上沒有大臣楊士奇的名字,就單獨召見他,詢問其中的緣故。楊士奇回奏道:“徐奇當初在朝中,從都給事中職位上接受詔命,赴廣東任新職時,眾位朝臣都做詩文為他送行,所以這次來京他才帶來這些回贈的禮品。臣當時有病,沒有寫詩文送他,不然的話,禮單上也免不了有我的名字。現在禮單上雖然有眾位朝臣的名字,但接受與否還不知道。況且這些禮品很微薄,應該不會有其他用意。”皇上的疑慮這才打消了,隨即把禮單交給了太監,下令燒掉,一概不予追究。
【注釋】
①布政:即布政使,官名。明代分全國為十三布政使司,為管轄一方州府的高級行政機構,其長官為布政使,簡稱布政。
②藤簟(diàn):即用藤條做的席子。簟,席子。
③邏者:即巡邏的錦衣衛。明代設立錦衣衛機構,專門負責偵查官員行為,為皇帝的耳目。最初設立錦衣衛的是皇帝的侍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等事,后來完全成為特務機構,包括永樂年間設立的東廠,成化年間設立西廠,武宗時設立內行廠。
【夢龍評】
此單一焚,而邏者喪氣,省縉紳中許多禍,且使人主無疑大臣之心。所全甚大。無智名,實大智也,豈唯厚道!宋真宗時,有上書言官禁事者。上怒,籍其家,得朝士所與往還、占問吉兇之說,欲付御史問狀。王旦自取嘗所占問之書進,請并付獄。上意浸解,公遂至中書,悉焚所得書。已而上悔,復馳取之。公對:“已焚訖”,乃止。此事與文貞相類,都是舍身救物。
【解評】
為人處世要有自己的主見,偏聽偏信會給自己的前途和事業造成意想不到的損失。有些話,雖然順耳,卻不可輕信,這就要求我們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不要偏信一面之詞,要用自己的理性去全面地看待一切問題。
蕭何棄財取書 任氏舍金藏粟
【原文】
沛公①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②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
宣曲任氏,其先為督道倉吏③。秦之敗也,豪杰④爭取金玉,任氏獨窖倉粟。楚漢相距滎陽,民不得耕種,米石至萬,而豪杰金玉盡歸任氏。
【譯文】
沛公劉邦到達秦都咸陽后,他的部將們都爭著跑到秦國府庫中去瓜分金銀財寶,只有蕭何去收集秦丞相、御史制訂的法律、典章、文書、檔案,并妥善收藏好。后來劉邦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全國的險要關塞、人口的多少、勢力的強弱、人民的疾苦,都是得益于蕭何所收集的秦朝圖書典籍。
秦漢時期宣曲任氏是一個大富商,他的祖先是看管倉庫的官吏。秦朝失敗后,豪強之人都爭著奪取金玉珍寶,只有任氏一家窖藏了許多糧食。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爭奪天下,相持于滎陽一帶,老百姓無法耕種,一石米價漲至一萬錢,從而豪強們的金玉珍寶又都歸任氏手所有。
【注釋】
①沛公:即漢高宗劉邦。劉邦秦末起事于沛縣,殺沛縣令,自立為沛公。
②何:蕭何,漢初沛縣人,官至丞相,曾對秦律刪改訂補,著有漢《九章律》。
③督道倉吏:督道為秦時官府名稱,專負責督催四方諸道租賦者,設倉貯糧,而有倉吏主之。
④豪杰:古時以才過百人曰豪,過千人曰杰。此指擁有一定武裝或勢力的人。
【夢龍評】
二人之智無大小,易地則皆然也。又蜀卓氏,其先趙人,用鐵冶富。秦破趙,遷卓氏之蜀,夫妻推輦行。諸遷虜少有余財,爭與吏求近處,處葭萌。唯卓氏曰:“此地陋薄,吾聞氓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芋也)。至死不饑,民工作布,易賈。”乃求遠遷,臻之臨邛,即鐵山鼓鑄,運籌貿易,富至敵國。其識亦有過人者。
【解評】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我們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得失,要有遠見。遠見,就是目光為常人所不及,睿智為常人所不及,冷靜為常人所不及。遠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沒有遠見必犯錯誤。
張飛以禮教馬超
【原文】
先主①一見馬超,以為平西將軍,封都亭侯。超見先主待之厚也,闊略②無上下禮,與先主言,常呼字③。關羽怒,請殺之,先主不從。張飛曰:“如是,當示之以禮。”明日大會諸將,羽、飛并挾刀立直④。超入顧坐席,不見羽、飛座;見其直也,乃大驚。自后乃尊事⑤先主。
【譯文】
劉備初見到馬超,就任命他為平西將軍,封為都亭侯。馬超見劉備對他待遇優厚,就疏忽了君臣之禮,和劉備講話,常常直呼其名字。關羽對此很生氣,請求劉備殺掉馬超,劉備沒有同意。張飛見此說道:“既然如此,咱們就做個榜樣,讓他知道應當遵守禮法。”第二天,劉備召集全體部將,關羽、張飛帶著刀站在劉備身邊。馬超入席后向兩邊看了看,不見關羽、張飛在座席上;抬頭一看,見他倆侍立劉備身旁,不禁大吃一驚。從此以后,馬超對劉備分外恭敬。
【注釋】
①先主:三國時蜀漢創建者昭烈帝劉備,史稱為先主。
②闊略:形容人豪放闊達,頭腦簡單,不拘小節。
③字:字諱,這里指劉備的字。
④直:當直,值班,值勤。
⑤尊事:即尊敬的對待。
【夢龍評】
釋嚴顏、誨馬超,都是細心作用。后世目飛為粗人,大枉。
【解評】
不能因為受人尊敬和寵信而失去了禮數,失去了做人的原則。任何人在這個社會上,絕不可以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應該有的一些禮節和規矩還是不容忽視的。請求別人尊重自己的同時要懂得去尊重別人。
呂許公辦事思周全
【原文】
仁宗久病廢朝①,一日疾差,思見執政,坐便殿,急召二府②。呂許公③聞命,移刻④方赴,同列贊公速行,公緩步自如。既見,上曰:“久病方平,喜與公等相見,何遲遲其來?”公從容奏曰:“陛下不豫⑤,中外頗憂。一旦急召近臣,臣等若奔馳以進,恐人驚動。”上以為得輔臣體。
慶歷中,石介作《慶歷圣德頌》,褒貶甚峻,于夏竦尤極詆斥。未幾,黨議起,介得罪罷歸卒。會山東舉子孔直溫謀反,或言直溫嘗從介學,于是竦遂謂介實不死,北走胡矣。詔編管介之子于江淮,出中使,與京東刺史發介棺以驗虛實。時呂夷簡為京東轉運使,謂中使曰:“若發棺空,而介果北走,雖孥戮⑥不為酷。萬一介真死,朝廷無故剖人冢墓,非所以示后也。”中使曰:“然則何以應中旨?”夷簡曰:“介死,必有棺斂之人,又內外親族及會葬門生無慮數百,至于舉柩室窆棺,必用兇肆⑦之人。今悉檄至劾問,茍無異說,即皆令具軍令狀以保結之。亦足以應詔也。”中使如其言。及入奏,仁宗亦悟竦之譖,尋有旨,放介妻子還鄉。
【譯文】
宋仁宗生病,很久沒有上朝理政,有一天,他的病稍好一些,想見一見主持政務的大臣。于是他做在便殿上,急召中書省和樞密院的兩位大臣進宮。呂許公接到詔令,過了一會兒才起身入宮,同行的樞密贊公快步行走,許公卻仍慢步而行。見到仁宗以后,仁宗說:“久病剛愈,很高興和你們見面,你為何姍姍來遲?”呂許公從容地奏道:“陛下身體不適,朝廷內外都很憂慮。一旦突然召見左右親近的臣子,我等如果慌慌張張前來晉見,恐怕會驚動很多人。”仁宗認為他的表現很得體。
宋仁宗慶歷年間,石介作《慶歷圣德頌》,對當朝的人褒貶得很嚴厲,尤其對夏竦更是極盡詆毀斥責。不久,朝中發生黨派之爭。石介獲罪,被免職回家,不久病逝。當時山東恰有一個舉子孔直溫謀反,有人說孔直溫曾是石介的學生,于是夏竦就說石介實際上沒有死,而是逃到北方契丹胡人那里去了,仁宗就下召將石介的兒子交由江淮地方管制,又派使者和京東刺史,挖開石介的棺材驗尸查實。當時呂許公任京東轉運使,就對使者說:“如果打開棺材是空的,表示石介真逃到北方胡人那里去了,這樣就是將他的子孫斬盡殺絕也不算殘酷。萬一石介真的死了,朝廷無故挖開人家的墳墓,這是不能以此示范后人的。”使者說:“那又如何?這是皇上的圣旨。”呂許公說:“石介去世后,一定有為他辦理殯殮的人,又有內外親族以及參加喪禮的門生不下數百人,至于抬靈柩埋棺材,必然雇傭殯葬鋪的人,現在你就發公文去詢問他們,如果沒有不同的說法,就命令他們立下軍令狀,寫保證書加以證明,這樣就可以對皇上有所交代了。”使者照他的話去做。待稟告仁宗后,仁宗也明白這件事是夏竦誣蔑之詞,隨即降下圣旨,釋放石介的妻子兒女回鄉。
【注釋】
①廢朝:停止百官朝見。
②二府:西漢時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稱為二府。后以二府代指丞相和御史大夫。
③呂許公:呂夷簡,真宗宰相呂蒙正之侄,多智數,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封許國公。
④移刻:過了一段時間。
⑤不豫:天子有病的諱稱。
⑥孥戮:為奴隸或判為死刑。一說是誅及子孫。前說釋孥為奴,后說釋孥為子。
⑦兇肆:即古代出售喪葬用品并承辦喪事的場所。
【夢龍評】
不為介雪,乃深于雪。當介作頌時,正呂許公罷相,而晏殊、章得象同升,許公不念私憾而念國體,真宰相度也!
李太后服未除,而夷簡即勸仁宗立曹后。范仲淹進曰:“呂夷簡又教陛下做一不好事矣。”他日夷簡語韓琦曰:“此事外人不知,上春秋高,郭后、尚美人皆以失寵廢,后宮以色進者不可勝數,不亟立后,無以正之。”每事自有深意,多此類也。
【解評】
為人處世不能只顧自己的感受而恣意妄為,應該適當想想會不會給別人,甚至是一些無辜的人帶來不便。要想做到不給別人添麻煩,就要思慮周全。思慮周全就如同行軍打仗,如何選點、如何駐軍、如何指揮,“謀定而后動”,這樣才能使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
馮諼為孟嘗君買義
【原文】
孟嘗君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收責①于薛者。馮諼署曰“能”。于是約車治裝,載券契②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諼至薛,召諸民當償者悉來,既合券,矯令③以責賜諸民,悉焚其券。民稱“萬歲”。長驅至齊,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之,曰:“責畢收乎?”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煖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④,君家所寡有者,義耳!竊以為君市義。”〔邊批:奇!〕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焚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悅,曰:“先生休矣!”后期年,齊王疑孟嘗,使就國⑤。未至薛百里,民扶老攜幼爭趨迎于道。孟嘗君謂媛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譯文】
孟嘗君田文詢問門下食客中誰熟悉賬目,能替他去薛地討債。馮諼在他名下寫道:“能。”于是馮諼準備車輛,整理行裝,帶上債券契約出發了。臨行前馮諼向孟嘗君告別時問道:“債務收完以后,應買些什么東西帶回來?”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少什么就買什么吧。”馮諼到達薛地以后,將債務人全部召來,當他把債券核準以后,便假借孟嘗君的指令把欠債全部賜給了百姓,并當場燒毀所有的債券,百姓們高呼“萬歲”。馮諼很快就回到了齊國。孟嘗君對他如此迅速返回感到奇怪,便穿戴好衣冠接見了他,問道:“債務收完了嗎?”馮嬡答道:“收完了。”又問:“你買了什么東西回來?”馮諼說:“您說應買您家所缺少的東西。我看到您的家中金銀珠寶堆積如山,牲畜狗馬充實外廄,姬妾美女遍布庭院,您家中缺少的只有‘義’罷了,所以我為你買‘義’了。”孟嘗君說:“你是怎樣購買‘義’的?”馮諼說:“如今公子僅僅擁有一個薛地,不但不體恤這里的老百姓,反而放債搜刮他們,因此我就假借公子的名義,把欠債都賞賜給了百姓,并把債券全部焚毀,百姓高呼‘萬歲’。這就是為臣為公子所買的仁義。”孟嘗君聽后不高興地說道:“先生可以休息了。”一年以后,齊王對孟嘗君產生了疑心,便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當孟嘗君行到達距薛地還有一百里的地方時,百姓們便扶老攜幼,爭先恐后地前往迎接。這時孟嘗君才對馮諼說:“先生為我所購買的義,今天我才真正見到了。”
【注釋】
①責:同“債”,欠款。
②券契:債券。古時以木板書債券,分為兩半,各執其一以作憑證,稱契,亦稱券。償債時合券而焚之。
③矯令:假托命令以行事。
④下陳:賓主相接,陳列禮品之處,位于堂下,因稱下陳。古時統治者以財務、婢妾充實官府后宮,炫耀權勢,稱為充下陳。
⑤就國:回到自己的封邑去。
【夢龍評】
諼使齊復相田文,及立宗廟于薛,皆縱橫家熟套。唯“市義”一節高出千古,非戰國策上所及。保國保家者,皆當取法。
【解評】
馮諼焚燒的是薛地百姓欠債的券契,而收回的是薛地百姓的人心。或許馮諼已經預料到孟嘗君肯定會功高震主,必會遭到貶黜。這種以犧牲小利,來換取人心的做法,是很值得稱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