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里爾克
西方文學·里爾克
奧地利現代著名詩人、小說家。原名勒內·卡爾·威廉·約瑟夫·馬里亞·里爾克。生于布拉格。從小生性敏感,性格內向,喜歡靜獨沉思,一生都在詩情的起伏中感領孤獨、憂郁的時代情緒。11歲入陸軍學校,后入林茨商學院及布拉格等校學習哲學、藝術史和文學史。1893至1898年間,著有詩集《生活與詩歌》 (1894)、《祭神》 (1896)、《夢幻》(1897) 、《耶穌降臨節》(1898) 等。情調纏綿,富有波希米亞民歌風味。1899年創作的抒情散文詩《旗手克里斯朵夫·里爾克的愛與死之歌》,借匈牙利抗擊土耳其入侵時期一個青年旗手初戀和陣亡的故事,抒發了他對“英雄業績”的向往。反映了當時青年的情緒,曾傳誦一時。以后他懷著孤獨寂寞的心情開始了頻繁的旅行生活。足跡遍及東歐、南歐、西歐、北非,并在俄國會見過托爾斯泰。此時期他的作品有《國家集》(1902)、《祈禱書》 (1905)等。情感熾烈、語言精練、富有音樂性,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祈禱書》分為3部分:《修士的生活》、《朝圣》、《貧窮與死亡》,贊美單純、贊美上帝,表現了作者的泛神論思想和精神上的矛盾。它是里爾克的成名之作。里爾克酷愛美術,1945年結識他所崇拜的羅丹,并為羅丹作私人秘書。從雕刻中受到深刻的啟發,懂得了: 藝術需要觀察。這對他以后藝術生命的轉變具有決定意義。加之此時期他深受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波德萊爾、魏爾倫、馬拉美等人的影響,因而詩作一改早期那種偏重抒發主觀情感的浪漫主義風格,寫了許多以直覺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現自己思想感情的“詠物詩”,收入《新詩集》 (1907) 和《新詩續集》 (1908)。其中以題為《豹》的短詩最為膾炙人口,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義時的迷惘、彷徨和苦悶的心情。同時他還創作了長篇小說《馬爾特 · 勞利德 · 布里格隨筆》(1910)。1923年,里爾克到亞得里亞海濱的杜伊諾,在此開始了《杜伊諾哀歌》的創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創作中斷。1915年被征兵服役。戰后的1919年他遷居瑞士南部米索的一座古堡里,在長期的隱居生活中,完成了被譽為哲學絕唱的《杜伊諾哀歌》 (1922) 和《玫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1923)。前者收有10首哀歌,探討世界存在的意義。詩中交織著懺悔、怨訴、祈頌的音響,冥思生與死、愛與靈的奧秘。許多見解受到哲學家的重視。后者收有53首十四行詩,借希臘神話中的歌手奧爾甫斯入冥界尋妻失敗的故事,表明了人對世界的茫茫陌生感和不可理解感。兩部詩集都用了很多比喻和隱晦離奇的象征詞句。在里爾克看來,人們對外在世間的東西知道得越多,對自己的內在本質、命運和歸宿就知道得越少,這就必然導致人的空虛感。這也就是里爾克在前期小說《布里格隨筆》中所提出的“我是虛無”的真實意義。面對資本主義發展中整個世界和人生日益陷入的一種實際利益和金錢交易的非人化的現象,里爾克和其他象征主義詩人一樣,認為只有詩人才能擔當人類的苦難,只有詩才能拯救人類的沉淪之心,詩人的任務便是在人靈迷失之時,擔當起歷史的失誤,追問那詩化的人生如何可能,詩意的世界如何實現。他明確提出了詩人的使命,即成為大地的轉換者(transformer),把陷入歷史迷誤中的大地換成詩意的大地,使人的目光從對可見的物質利益的關注,轉變為對自我內心靈性的追尋。為此需要詩人愛的奔涌煥發,需要詩人投入全部生命。
里爾克一生的創作實踐,給詩歌開辟了新的領域。在此他展示了音樂的美、造型的美。他晚期的詩歌,發揮了德語語言的功能,表達了人們內心深處難以表達的內容。從而擴大了詩歌創作的藝術表現功能。對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里爾克在詩歌、小說之外,還寫有大量的書信。表達了作者真實的思想感情和他對生活與詩的看法。此外,他重視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曾譯過英、法、意、俄等國的文學作品。因而里爾克成為20世紀最受重視的詩人之一。長期以來,他以一個沉思的形象屹立在西方詩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