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翻譯與解讀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01。草木02之生也柔脆03,其死也枯槁04。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05。是以兵強則滅06,木強則折07。強大處下,柔弱處上08。
今 譯
人活著身體柔弱,死后就變得堅硬。草木生長時枝體柔脆,死時就變成枯槁。所以,堅強的遭遇死亡,柔弱的能存活。以兵恃強會遭毀滅,木強會遭砍伐。強大處下位,柔弱處在上位。
評 議
本章表現老子貴柔的思想。其一,老子先從總結人生和草木生長的規律,闡明萬物“堅強者”必然會遭到死亡,“柔弱者”定能存活的道理。其二,老子又進而說明“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的規律。其三,老子即根據以上兩方面的規律,而得出結論:“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辯證哲理。這也就是老子所謂“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的哲學命題。《老子》第四十三章、第七十八章,也表現了這種思想。
河上公為本章命題為“戒強”,即體現了老子貴柔的思想。
陳鼓應先生說:“本章為老子貴柔戒剛的思想。”(《老子注譯及評介》)即簡明扼要地點明了本章的主旨。
從本章為例也可以說明,人類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變化狀況,是文學創作和哲學理論產生的源泉。那種不深入體驗社會生活和考察自然界狀況的人,急功近利,閉門造車,是成不了事業的。
注釋
01 “人之”兩句:謂人活著骨頭柔軟,死后骨頭堅硬。
02 草木:河上公本、帛書乙本、王弼本、蘇轍本、林希逸本于“草木”前皆有“萬物”二字。傅奕本、焦竑本、魏源本、奚侗本皆無“萬物”二字,從之。
03 柔脆:河上公本、王弼本、帛書乙本、傅奕本、林希逸本、吳澄本、焦竑本、奚侗本皆作“柔脆”,是。蘇轍本、魏源等本作“柔弱”,誤。
04 枯槁:《說文解字》曰:“枯,槁也。”又曰:“槁,枯也。”二字可互訓,皆謂干硬。
05 徒:類也。奚侗曰:“柔弱、堅強,皆借喻也。老子之學主于尚柔,故以人與草木之生死為喻。”
06 兵強則滅:林希逸曰:“兵之恃強者必不勝。”奚侗曰:“兵強以殺伐為事,終至滅亡。”按:諸本多作“兵強則不勝”,非是。今據《列子·黃帝》篇、《文子·原道》篇、《淮南子· 原道訓》引文而改。
07 木強則折:奚侗曰:“木強則失去柔韌之性,易致折斷。‘折’,各本或作‘共’,或作‘兵’,皆非是……茲據《列子 · 黃帝》篇、《文子 · 原道》篇、《淮南子 · 原道訓》引改。”
08 “強大”兩句:奚侗曰:“高延第曰:‘即草木為喻,根干強大居下,枝葉柔弱居上,喻人當以柔弱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