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學(xué)《貴之忍第十三》譯文與賞析
貴之忍第十三
貴之忍第十三
貴為王爵,權(quán)出于天;洪范五福,貴獨不言。
朝為公卿,暮為匹夫。橫金曳紫,志滿氣粗;下獄投荒,布褐不如。
蓋貴賤常相對待,禍福視謙與盈。鼎之覆餗,以德薄而任重;解之致寇,實自招于負乘。
訟之鞶帶,不終朝而三褫;孚之翰音,兇于天之躐登。靜言思之,如履薄冰。噫,可不忍歟!
【譯文】
人有爵祿謂之貴,天子最高貴;但《尚書·洪范》中提到了五福,分別是壽、富、康寧、攸好德、老終命,其中唯獨不提“貴”,是何原因呢?原來貴賤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這些身居爵位的貴人,朝可能貴為公卿,暮卻賤如匹夫。他們得勢時,腰金衣紫,志滿氣粗;他們失勢時,下獄投荒,連平民百姓都不如。
貴賤禍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互轉(zhuǎn)化的。是禍是福取決于一個人是謙遜還是傲慢。《易經(jīng)》曰:“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人鬼同心,都是憎惡驕傲自滿,喜歡謙虛謹慎。如果一個人道德淺薄而竊居高位,就會因承受不住,而“打翻鼎中的食物”;智力小卻謀劃大事,就會招來強盜,就好象背負東西的人卻要乘坐君子之車。
《易經(jīng)》說:“王侯賜給他衣帶,但一天之內(nèi)下三次命令奪回”。聲音本來不能飛上天,卻硬要飛上天,怎么可能長久?《詩·小邪·小旻》中說:“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句詩用來告誡那些貴為公卿的人是最適合不過的。啊!貴并不是福,怎能不忍一忍追求富貴之心呢!
【評析】
在專制主義長期統(tǒng)治中國古代政壇的情況下,人是有貴賤之分的。身處高位即為貴,身為百姓即為賤。但是貴賤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互轉(zhuǎn)換的。如果一個人道德淺薄而竊居高位,就會因承受不住,從而失勢。相反,一個人深明大義并且身居高位,就會得到人民的愛戴。所以說,驕傲自滿是不可取的,而謙虛謹慎才是首選。
典例闡幽 隱忍高人一等的心理
戰(zhàn)國后期,趙國的孝成王趙丹即位之初,趙、齊兩國派出使者,商量對付秦國,締結(jié)同盟的事。齊國知道年老的王太后趙威后對孝成王還不放心,常常自己出面處理朝政,所以齊國使者干脆直接晉見趙威后。
齊使向趙威后施禮后,遞上齊襄王致趙王的函件,趙威后接過去看也沒看就隨手放在案幾上,然后問使者:“齊國今年莊稼收成如何?百姓的生活過得怎么樣?”最后才問“齊王安好吧?”
使者見趙威后不看齊王函件,問話時又將齊王放在最后,以為趙威后輕視齊國,有意使自己難堪;或是不諳禮節(jié),處置不當(dāng)。他很不高興地悶聲發(fā)問:“臣奉齊王的命令出使趙國,晉見太后。首先代表齊王向趙國最尊貴的人太后您致意,然后再通報具體事務(wù)。可太后不先問候我齊國地位最尊貴的國君,反而先詢問尋常的農(nóng)業(yè)收成和低賤的百姓。這不是本末倒置嗎?”趙威后微微一笑,不疾不徐地說:“如果沒有農(nóng)業(yè)收成,百姓靠什么生存?如果沒有低賤的百姓,又哪來尊貴的國君呢?收成、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我剛才的詢問正是先本后末呀。”趙威后的回答句句在理,所以使得齊使聽了,瞠目結(jié)舌半晌說不出話來。
趙威后接著問:“貴國有位隱士叫鐘離子,他安好嗎?”
使者說:“聽說還好。”
趙威后說:“這么說,他至今還是個布衣平民?”
使者說:“是的。”
趙威后說:“我聽說鐘離子在民間,竭盡全力幫助窮苦人,使他們得到急需的糧食和衣服。鐘離子這樣做是在幫助貴國國君哺育他的人民,這樣的忠臣,貴國國君為什么至今仍不重用呢?”
趙威后又問:“貴國的大賢士葉陽子近況如何?”
使者說:“沒聽說他有什么變故。”
趙威后說:“我對葉陽子的為人十分敬佩。他照顧鰥寡老人,撫恤不幸的家庭,救濟窮人。葉陽子這樣做,也是在幫助貴國國君安撫他的人民,這樣的賢臣,貴國國君為什么至今也不起用?”
趙威后又問:“貴國的孝女北宮氏現(xiàn)在怎樣?”
使者說:“好象仍在家中侍奉父母。”
趙威后說:“北宮氏是個獨生女,她恪盡孝道,奉養(yǎng)父母,犧牲自己,立誓不嫁。這樣的孝女,貴國國君為什么至今都不加以表彰?”
趙威后最后還問:“貴國那位荒誕不經(jīng)的于陵子仲還活著吧?”
趙威后說:“我對他的為人十分痛恨。他不愿做國君的臣子,拒絕與慕名而來的諸侯和貴族交往,甚至連自己的家庭都棄之不顧。這樣毫無社會責(zé)任感的人絕非人才,而是害群之馬,貴國國君為何至今也沒殺掉他?”
使者沒有想到自己幾句話引起趙威后這么多的追問。他原來自恃齊國比趙國強盛,不覺有些目中無人,趙威后這一連串的提問,問得他心中直發(fā)虛,不待他開口答辯,趙威后就作出了結(jié)論。
趙威后毫不客氣地批評齊襄王說:“貴國國君,不能使用忠臣、賢士,不能提倡孝道,不能處置亂民。這樣的國君,怎么能治理齊國,做個人民的好君主?”
這時,使者對趙威后高遠的見識已十分佩服,輕視之心一掃而光。他鄭重地向趙威后認錯說:“臣愚昧,剛才冒犯了您。聽了您的一席話,勝過我苦讀數(shù)年書。我要把您的話帶給齊王,齊國將永遠感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