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冰鑒·八·容以七尺,貌合兩儀》譯文與賞析
八 容以七尺,貌合兩儀
【原文】
容(1)以六尺為期,貌合(2)兩儀而論。胸腹手足,實接五行;耳目口鼻,全通四氣。相額相稱(3),則福生;如背如湊,則林林總總,不足論也。
容貴“整(4)”,“整”非整齊之謂。短不豕(5)蹲,長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鵲寒,所謂“整”也。背宜圓厚,腹宜突坦,手宜溫軟,曲若彎弓,足宜豐滿,下直藏蛋,所謂“整”也。五短多貴,兩大不揚,負重高官,鼠行好利,此為定格。他如手長于身,身過于體,配以佳骨,定主封侯;羅紋滿身,胸有秀骨,配以妙神(6),不拜相即鼎甲矣。
【注釋】
(1)容:指人的身材。
(2)合:符合。
(3)相顧相稱:人體各部位相互照應匹配,均勻協調。
(4)整:指勻稱,均衡。
(5)豕(shǐ):豬。
(6)妙神:指總體風度,氣質上佳,超凡脫俗。
【譯文】
凡是觀人形貌姿容以六尺軀體為限度,看面貌則以兩只眼睛來評斷。人的胸腹手足,都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互關聯,都有它們的某種屬性和特征;人的耳目口鼻,都和四氣——即春、夏、秋、冬四時之氣相互貫通,也具有它們的某種屬性和特征。人體的各個部位,如果相互照應、匹配,彼此對稱、協調,那么就會為人帶來福分,而如果相互背離或彼此擁擠,使相貌顯得亂七八糟支離破碎,其命運就不值一提了。
人的姿容可貴之處就在于“整”,這個“整”并非整齊劃一的意思,而是要組成人體的各部分均衡、勻稱,使之構成一個有機的完美的整體,就身材而言,個子不要矮得像一頭蹲著的豬;個子高也可以,但絕不能像一棵孤單聳立的茅草。從體形來看,體態不可以胖得像一頭貪吃而體態臃腫的熊;但也不能瘦得如同一只單薄的寒鴉。這些就是本節所說的“整”。再從身體各部位來看,背部要渾圓而厚實,腹部要突出而平坦,手要溫潤柔軟,手掌則要彎曲如弓,腳背要豐厚飽滿,腳心不宜太平,彎到能藏下雞蛋為佳,這也是所謂的“整”。五短身材雖看似不甚了了,卻大多地位高貴,兩腿長得過分的長往往命運不佳。一個人走路來好似負重前行,那么此人必定有高官之運,若像老鼠般步子細碎急促,兩眼左顧右盼且目光閃爍不定者,必是貪財好利之徒。這些都是常見格局,屢試不爽,鮮有例外。如兩手長于上身(最好超過膝蓋),上身比下身長,再有著一副上佳之骨,那么一定會有公侯之封。再如皮膚細膩柔潤,似綾羅布滿全身。胸部骨骼又隱而不現,文秀別致,再有一副奇佳的神態的話,日后不入相就是入鼎甲之列。
【解讀】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的相貌、性格千差萬別。然而“容”“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容”指的是人的人體以及其表現出來的情態,一是指:身體的靜態表現,二是指:身體的動態表現,如言談舉止。靜態表現可以發現人的外在美;動態表現可以發現人的心的素養和品質。“貌”是容的一部分,一是構成貌的各個部分,如:眼、耳、鼻、口、眉都屬于靜態。二是動態的貌,它構成了人的情態。
典例闡幽
以貌取人,錯失良才
孔子曾說:“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此話告誡我們不要以貌取人,否則后悔晚矣!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期,劉備的重要謀士,才智與諸葛亮齊名,官拜軍師中郎將。在進圍雒縣時,率眾攻城,不幸被流矢所中而亡,時年36歲。劉備悲痛萬分,追賜龐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厚葬于落鳳坡。
三國時,東吳國君孫權號稱是善識人才的明主,卻也曾“相馬失于瘦,遂遺千里足。”東吳大都督周瑜死后,魯肅曾向孫權力薦龐統。孫權聽后先是大喜,相見之后卻心有不悅。因為龐統生得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象古怪,孫權便錯誤地認為龐統只不過是一介狂士,沒有什么大才。但是魯肅提醒孫權說:“龐統在赤壁大戰中曾獻連環計,立下奇功。”想以其說服孫權。而孫權卻固執己見,最終把龐統從江南逼走。魯肅見事已至此,于是就做了個順水人情,轉而把龐統推薦給劉備。誰知求賢若渴的劉皇叔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見龐統相貌丑陋,只讓他做了個小小的耒陽縣令,腹有曠世之才的龐統只因相貌不佳,竟然報國無門,不得重用。龐統在任耒陽縣令任期間不理政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信中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諸葛亮也跟劉備說起過龐統。于是,劉備召見龐統。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后,劉備倚重龐統僅次于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劉備進入西川前,蜀地歸劉璋管轄。劉璋是個無能懦弱的人,不能任用賢能,再加上邊境有張魯時時地侵犯,西川遲早要被人吞并,因此手下的人才各有各的打算,張松借去許昌向曹操求援的機會,暗藏一幅西川軍事地圖,如果曹操看得起他,他就把地圖拱手相送,那時曹操統一了北方,實際上還可以輕易地攻取西川,那樣劉備就沒有了根據地,歷史興許會是另一番景象。可是曹操偏偏就在這里犯了一個錯誤,結果喪失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張松是西川出了名的人物,但是長得丑,尖頭,暴額,牙齒也露出來了。張松為了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受命出使曹營,聯絡曹操來治理蜀中,自己也將有大展宏圖的機會。張松帶了隨從、禮品很快到了許都。此時的曹操,剛評定了西涼馬超的叛亂,準備進攻漢中。曹操這時正志得意滿,見張松相貌丑陋,語言中又有頂撞,遂將張松亂棍趕走;張松一怒之下,揚長而去。劉備和諸葛亮得知張松出川后,便派了探子前去打聽。張松受了曹操的氣,加上在劉璋處夸下海口,無法交差,于是決定另投他人,想去探探劉備君臣的虛實。張松的境遇很快被劉備得知,先差趙云到襄陽迎候;又囑關羽在秦楚古道湖北荊門境內的大營盛情款待,并醫治好了張松的頑疾。跟著,劉備又舉行隆重儀式,親率文武官員出城相迎。劉備對張松禮敬有加,但是不談國事,即使張松向諸葛亮和龐統問及,也被劉備用閑話岔開。連續三天這樣,反而令張松不解。三天后,在十里長亭,劉備為張松餞行。這時的劉備終于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希望張松能夠為自己效力。張松這才明白劉備是自己值得投奔的明主。于是把西川軍事地圖雙手奉上,說明利弊,勸說劉備謀奪西川。
孫權、曹操乃一代雄主,求賢如渴,任賢唯能,卻都在陰溝了翻了船。要真正識別人才,就需要對此人進行全面的考察,看其是徒有虛名,還是有真才實學。要有相當的胸襟和氣魄。如果不發揮一個人的學識,智慧,能力,而是單憑一個人的相貌來判斷人才的能力,進而加以取舍,那么必將空留遺恨。
容貌不恭敬,災禍此中生
以容止觀人,由來已久,《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堯依據人的容貌設官授職。”《孝經》里有“容貌舉止可以觀瞻,進退有據,可為法度”的記載。《禮記·曲禮》說:“步履要穩重,手勢要恭敬,目光要端莊,口氣要和藹,聲音要恬靜,頭頸要端直,氣色要肅穆;態度要端莊”。《漢書·五行志》里記載的因容貌不恭敬而獲罪取咎的事例達十幾條,其中關于舉止的有三條;《漢書·五行志》的敘述雖然很拘泥瑣碎,但也是為后人為人處世,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鑒戒。
《春秋左氏傳》記載:桓公十三年,楚國的大將屈瑕討伐羅國,斗伯比為屈瑕送行,回來時斗伯比告訴他的車夫說:“屈瑕這次一定要失敗,舉止高傲,心思不定啊!”于是馬上晉見楚國國君,告訴自己對于屈瑕的看法。楚國國君馬上派人追回屈瑕,最終是來不及了。屈瑕率軍攻打羅國,路上不加防備。到了羅國,羅國人嚴陣以待,予以抵抗,屈瑕大敗,自殺而死。
僖公十一年,周朝派遣內史過向晉惠公頒賜詔命,晉惠公接受玉器時顯得很懶散。完成使命后,內史過告訴周王說:“晉國國君大概要斷子絕孫了!國王您頒賜詔命于他,而他接受玉器時卻顯得很懶散,這已是自暴自棄了,怎么能有繼承之君?”禮儀是國家政治的重要事務;恭敬是安身立命的重要途徑;如果為人不恭敬,就會禮儀行不通,禮儀行不通,就會君臣上下混亂不堪,這樣一來,國家如何能長盛不衰?僖公二十一年,晉惠公死去,晉懷公繼位為君,而晉國人殺死晉懷公,另立晉文公為君。
成公十三年,晉國國君派卸鑄去魯國請求軍事支援,而卸鑄在處理與魯國的事務時很不恭敬,孟獻子便說:“國家難道要亡了嗎?禮儀是為人處世的要事,恭敬是安身立命的基礎。卸鑄為人處世不得要領,安身立命沒有基礎!而且卸鑄是先朝國君留下的輔弼大臣,接受命令出使魯國,請求軍事援助,應該以國家大事為重。然而卸鑄卻置國家大事于不顧,怎么能不滅身亡家?”成公十七年,卸氏家族滅亡。成公十三年,各諸侯國國君朝覲周王,跟隨劉康公討伐秦國。成肅公在社稷壇接受服肉,態度很不恭敬,劉子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人居天地之間,受命而生,這是上天的意志,也是命運的安排。所以言語行動、舉手投足要講究禮儀、注意威嚴,這樣才能順應天命。賢能的人因此而獲得上天的賜福,而不賢能的人因此而獲罪罹禍,所以君子要經常熟習禮儀,小人只有出力賣命;熟習禮儀的關鍵要常存恭敬之心,出力勞作的關鍵是要悖謹篤誠;恭敬的目的在于供養神靈,而篤誠的目的在于保守家業。國家的重要軍國大事有兩件,一是祭祀,二是征伐。祭祀時有執脂之事,征伐時有受服之事,這都是供養神靈的大禮儀。但是,成肅公接受服肉時大為不恭,這不是反其道而行嗎?”當年五月,成肅公死去。
成公十四年,衛定公招待苦成叔,寧惠子任相職。宴席上,苦成叔態度倨傲不禮,寧惠子說:“苦成叔家要敗亡了!古時候,宴請別人是為展示威嚴禮儀,免災去禍,所以《詩經》有這樣的詩句:‘犀牛角杯也陳列,美酒那樣的溫和,既不求取,也不倨傲,只是祈求萬福來臨。’現在苦成叔態度倨傲不禮,這是招致禍患的事啊!”過了三年,苦成叔家族便敗亡了。
成公十六年,晉國國君在周朝都城大會諸侯,單襄公看到晉厲公高視闊步,目中無人,就告訴魯國國君說:“晉國恐怕將有大亂出現。”
襄公七年,衛國的孫文子出使魯國,魯國國君登上壇臺,孫文子也跟著登上,叔孫穆子擔任相職,看到這種情況就走上前去說道:“在各國諸侯會集的時候,我國國君從來都是走在衛國國君前面,今您卻和我國國君并行而登,盡管我國國君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您難道能心安理得嗎?”孫文子一句話也沒有說,但也沒有承認錯誤、請求原諒的意思。叔孫穆子便說:“孫文子一定會敗亡!身為臣子,卻冒行君禮,知道犯錯而毫無改過從善之意,這是家敗人亡的事啊。”襄公十四年,孫文子因驅逐衛國國君而自己最終叛逃外國。
襄公二十八年,蔡景侯從晉國回國,途經鄭國時,鄭國國君宴請蔡景侯,蔡景侯態度不恭。子產說:“蔡國國君肯定逃脫不了禍患!他犯的錯誤太大了。以前國君派子展前往東門犒勞軍隊而子展態度倨傲不恭,我說過:‘要更換這個人!’現在蔡國國君接受宴請而怠慢不敬!蔡國是個小國,對待大國怠慢不敬,自以為是,必將難逃死禍!如果蔡國國君出現禍患,肯定是由他的兒子引起,荒淫奢侈,不守父道,這樣的人肯定子孫會出現禍患!”襄公三十年,蔡景侯便被他的太子般殺死。襄公三十一年,衛國的北宮文子出使楚國,見到楚國令尹圍的儀仗規模很大,逾越了規矩,回來后對衛國國君說:“楚國的令尹派頭很大,好似國君一般!他恐怕會有別的想法,雖然能實現他的愿望,但最終不會有好的結果!”衛國國君說:“你怎么能知道呢?”北宮文子回答說:“《詩經》里有這樣的詩,‘恭敬謹慎,注意威儀,是百姓取法的準則’,現在楚國令尹沒有威儀,百姓也就沒有取法的準則了,無法給百姓提供取法準則的人,在上位治理天下,是不會有善終的!”
襄公三十一年,魯國國君死去,季武子等人準備立公子稠為國君,而穆叔反對說:“這個人啊,居喪時根本沒有哀痛的表情,悲痛的時候卻面呈歡欣快樂,這就是沒有規矩尺度,沒有規矩尺度的人,很少有不招惹禍患的,如果立他為魯國國君,季家肯定會有麻煩!”季武子不聽穆叔的勸阻,終于立公子稠為國君。舉行喪禮時,三次更換喪服,不守喪葬之禮,這就是魯昭公。魯昭公立后二十五年,聽從臣下建議攻打季家,結果兵敗出奔,死在外國。
昭公十一年的夏天,周單子在戚這個地方集會,周單子視線低下,言語遲緩,晉國的叔向據此認為“周單子一定會死難臨頭!”
昭公二十一年三月,安葬蔡平公,蔡太子朱失去君位,地位很卑下。魯國參加送葬的官員回來后告訴魯國的昭子,昭子感嘆說:“蔡國要亡了,蔡國要亡了!如果蔡國不滅亡,這樣的國君,也不會有善終!《詩經》說:‘君主對政事不懈怠,百姓才能休養生息!’現在蔡國國君剛剛繼位,而原來的太子就貶黜卑位,這將怎么辦!”十月,蔡國國君出奔楚國。
定公十五年,邾國國君邾隱公來朝見魯國國君,邾隱公高高地捧著玉器禮物,仰望著魯國國君,而魯國國君接受玉器禮物時漫不經心地俯視著邾隱公。子貢看到了這個場面,說道:“按照禮儀規則來看,兩國國君都不會有好的結果。所謂禮儀,是國家生死存亡的根本大事,在左右周旋、進退俯仰之中體現出禮儀的精神。朝覲、祭祀、喪葬和征伐是禮儀中的大事。現在兩國國君在春天朝覲時都不守禮儀法度,守禮遵儀之心已經喪失了!朝覲時嘉禮都這樣不守規矩,如何能長久?仰望魯國國君是驕妄,俯視邾隱公也是非禮之舉!驕妄近乎叛亂,隆替近乎損身。君主是國家的首腦,國家要亡了!”
命之不惜,何足懼哉
姬光弒君奪位,利用專諸刺殺吳王僚,自立為吳王闔閭。
吳王僚的兒子慶忌,逃奔在外,招納敢死之士,結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為父報仇。吳王深知慶忌此人健步如飛、快馬莫及、勇猛非常,萬人莫敵,今聞有此企圖,深以為憂,想派人去行刺,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伍子胥便給他尋來了一位勇士,名叫要離。闔閭見要離生得身材瘦小,僅五尺余,腰圍一束,形容丑陋,不覺大失所望,很不高興地問:“你就是伍大夫力薦的勇士要離嗎?”要離回答說:“臣細小無力,當風則伏,背風則倒,何勇之有!但是如果大王有所差遣的話,必定盡我所能!”闔閭聽了更不高興了,伍子胥深知其意,便說:“好馬不再高大,只要能負重跑得遠就是良馬。要離雖形貌丑陋,卻非常機警能干,一定會順利地完成王命!”
闔閭見伍子胥力薦,便邀請要離到后宮去密談,要離便問:“大王心中所患,要差遣小人的是不是慶忌的事呢?我能夠刺殺他!”闔閭笑著說:“慶忌是個了不起的人,他走逾奔馬,矯健如神,萬夫莫當,恐怕你刺殺不了他。”要離說:“善殺人者,在智不在力,臣只要能接近慶忌,就可以把他殺了!”闔閭說:“慶忌是個聰明人怎么肯輕易接近外人呢?”要離滿懷信心地說:“我有辦法要他接近我,非讓他相信我不可。他現在正在招收亡命之徒,圖謀不軌,我正可詐稱罪臣,投奔于他。大王請斬我的右手,殺我的家人,這樣,慶忌豈有不相信之理?”闔閭蹙眉說:“你本無罪,怎可下此毒手?”要離激昂地說:“臣聞安妻子之樂,不盡事君之義的,不能說是忠;貪戀家室,忘君之憂者,不是義士所為。我能全忠全義,就是毀了全家,亦是甘心的!”伍子胥也在一旁說:“要離能為國忘家,真是忠烈之士,若在成功之日,追討他的功勛,旌表他的妻子,使其揚名后世,這是一舉兩得的義舉啊!”于是,闔閭才答應這樣做。
次日,伍子胥偕要離入朝,力薦要離為將軍,率兵進攻楚國。闔閭聞奏,怒斥伍子胥說:“看要離身矮力微,殺雞無膽,騎馬無威,怎能做將軍,真是胡說八道,豈有此理!”要離跟著啟奏說:“大王可謂忘恩負義至極了,伍子胥為大王安定了江山,大王卻不替伍大夫報楚王之仇。”闔閭拍案而起,說:“這是國家大事,非你所知的,居然還當面責辱寡人?”立即下令把要離的右臂砍了,押入監獄,并拘捕了他的妻子。伍子胥嘆息而出,群臣莫名其妙。過了幾天,伍子胥暗中讓獄官放松對要離的監視,要離趁機越獄跑了,闔閭下令把要離的妻子斬首,棄市示眾。
要離跑出吳境,一路上逢人訴冤,訪得慶忌在衛國,便跑到衛國去求見。慶忌懷疑他詭詐,不肯收容,要離便把衣服脫下來,慶忌見他已被斬了右臂,方才相信,便問:“闔閭既然砍了你的手把你變成殘廢,究竟你來見我有什么意思?”要離說:“臣聞闔閭弒公子的父親,現在公子聯結諸侯,想復仇雪恨,所以特來投靠,雖不能沖鋒陷陣,但做向導還是可以的,我對五國的山川形勢相當熟悉。只要公子報了仇,我亦雪了殺妻之恨,就心滿意足了。”慶忌猶未深信,剛巧有個心腹來報說,要離的妻子已被闔閭斬首示眾。要離一聽,大哭起來,咬牙切齒地遙指闔閭大罵。這樣,慶忌方才深信不疑。
慶忌說:“闔閭目前用伍子胥和伯噽為謀士,練兵選將,國內大治,我兵微將寡,又怎可以和他抗衡,泄胸中怨氣呢!”要離說:“伯噽乃無謀之輩,不足為慮;只有一個伍子胥還算個人才,智勇皆備,但今亦與闔閭有隙。”慶忌說:“怎解?”要離說:“所以公子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伍子胥之所以盡力幫助闔閭,目的是借兵伐楚,報其父兄之仇,但現在楚平王已死,仇家費無極亦死,闔閭安于王位,天天只顧酒色,不想替伍子胥復仇了。就以眼下的事來說,伍子胥力薦我率兵伐楚,闔閭便當面指責他,還殺雞儆猴,加罪于我,伍子胥怨恨闔閭已久了。老實說,我這次能越獄逃跑,亦是伍子胥運動獄官。他曾囑咐過我:你此去先見公子,察看如何動靜,若肯為我伍子胥報仇,愿為內應,以贖過去殺君之罪。公子不乘此時發兵入吳,更待何時?怕再無報仇的日子了。”說完大哭,猛在地上磕頭。慶忌勸住他說:“好,好!我聽你的,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起兵”慶忌把要離帶回住處艾城。作為心腹,委任他訓練軍士,修制兵船。
三個月過去了,慶忌在要離的慫恿下,大舉義旗,出兵兩路,水陸并進,浩浩蕩蕩地殺往吳國。要離對慶忌說:“公子您應該親自坐在戰艦的船頭,這樣既可以鼓舞士氣,又便于指揮船隊前進。”慶忌聽從了要離的建議,親自在船頭坐定,要離手執短矛在一旁侍立。大軍浩浩蕩蕩向前進發,忽然江面刮來一陣強風,慶忌的戰船被風刮的搖晃不定,慶忌也隨著船體的搖晃而坐立不穩。要離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借著顛簸搖晃之勢以短矛刺中慶忌,短矛透入心窩,穿其后背而出。身受重傷的慶忌此刻才醒悟要離斷臂的真正目的。但是他不愧為天下第一勇士,他忍著劇痛,單手提著要離,把他的頭投入水中,如此三次,然后又把淹得半死的要離橫放到自己的膝蓋上,大笑著對他說:“天下居然有像你這樣的勇士,竟然能用這種苦肉計來刺殺我。”慶忌身邊的衛士沖上來要把要離碎尸萬段,慶忌擺了擺手說:“這個人是天下少有的勇士,我們怎么可以在一天之內殺死天下兩個勇士呢!”慶忌傷勢太重,漸覺不支,他深知自己不能支撐多久了,就對他左右的衛士說:“你們不要殺死要離,放他回吳國,以表彰他對主人的忠誠。”說完,他把要離扔到甲板上,自己用手抽出刺穿身體的短矛,失血而死。
慶忌的衛士們遵照遺命并沒有為難他。但是要離想自己從此就不能容于世,便舉身投水自殺,卻被慶忌手下的衛士們撈上來。左右的人勸他快回吳國領賞。要離卻說:“我受吳王禮遇之恩,為了刺殺慶忌,我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甚至連妻子的性命都搭上了,難道我還會在乎什么錢財和爵位嗎?你們可以把我的尸體送到吳國,吳王一定會重賞你們的。”說完,他猛地從衛士手中奪得佩劍,自刎而死。
膽大心細,布兵退敵
王越,字世昌,身材高大,多力善射,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謀略家。明朝景泰二年中進士,據說在殿試的時候,忽然刮起一陣旋風,他的答卷被大風卷走了,眼看那么多年的付出將付之東流,他居然在剩下不多的時間內又寫好了一份答卷。其人之才華可見一斑。
王越中進士后,開始到陜西出任地方御史。到天順初年,才當上山東按察使。天順七年,大同提督軍務空缺,經人推薦,王越接替了這一職位,從此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
土木堡之變后,明朝對北元由戰略進攻轉變成戰略防御。本來屬于二線防御基地的大同、宣府、延綏一帶成了抵御北元入侵的最前線,經常遭到北元的騷擾和攻擊,當地的經濟和人民生活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王越到任之后立即修繕武器甲胄,訓練士兵,修理堡寨,鼓勵農業和商業,把大同防御區又重新建立了起來。
成化三年,明朝發動了對北元的征討,王越成為此次遠征的贊理軍務,他與保國公朱永率領一千士兵巡視邊防,突然遇到大批的敵人,雙方力量懸殊,朱永料想會寡不敵眾,想要逃走。王越立即制止了他,排好了陣勢,穩住了陣腳。敵人見此情景,疑似有詐,不敢上前,兩軍一直就這樣對峙到了傍晚。王越下令騎兵全部下馬,口里銜著竹片,魚貫前進,不得回頭。他們從陣地上后撤了五十里,才回到城里,敵人卻始終沒有察覺。
第二天,朱永問其原因,王越對他解釋說:“昨天如果我們馬上撤退,敵人就會尾隨追殺,敵眾我寡,那樣我們一個也別想活著回來。擺好陣勢是顯示我們胸有成竹,以迷惑敵人。我們一個一個都下馬步行前進,是防止行軍的響聲驚動了敵人,所以我們才能安全的撤離,敵人卻沒有察覺。”朱永自嘆不如。
無獨有偶,趙云也是一位有智謀的將才。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寶人。身高八尺,容顏雄偉,先事公孫瓚,后歸劉備,驍勇善戰且有謀略。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五虎上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一戰中擊潰夏侯淵,曹兵大敗,各自逃命。黃忠斬了曹操大將夏侯淵,提著頭,到劉備那里獻功。劉備大喜,設宴慶賀,加封黃忠為征西大將軍。
忽見一小將前來稟報:“曹操要為夏侯淵報仇,親率大軍二十萬,駐守在漢北山下。”劉備與眾將商議到:“現在如果能奪取曹操的糧草,必定會挫傷他的銳氣。”黃忠道:“老夫愿擔當此任。”劉備說:“曹操非夏侯淵之輩,不可輕敵。你可以與子龍一起領兵前往,遇事可以商議。”
黃忠與趙云商量劫糧的計策,趙云說:“奪糧之事,非同小可,等我先去如何?”黃忠說:“我是主將,你是副將,為何你先去?”趙云說:“你我都為主公出力,何必計較,我們倆抓鬮,誰抓著誰去。”黃忠同意了。結果黃忠抓到了先去。趙云說:“既然老將軍先去,我就助你,我們約定時間,如果將軍按時返回,我就按兵不動;如果將軍過時還沒返回,我就帶兵前去迎接將軍。”于是二人約定為午時返回。趙云回營對部將張翼說:“明日黃忠去曹營劫糧,若午時不歸,我即前去相助。我營面臨漢水,地勢險要,你要謹慎守寨!”
當夜黃忠率領人馬,偷渡漢水,直奔曹營而去,正當東方泛曉,看見曹操的糧草堆積成山,只有少量軍士看守。黃忠令部下一起下馬放火,突然曹操部下張郃率軍趕來,將黃忠攔住,并圍了起來。再說趙云在營中等到午時還未見黃忠返回,急忙上馬,帶著騎兵前去接應,一路上沖出曹軍幾次包圍,殺至北山下,救出黃忠,及時殺回寨中。
曹操聽說此事勃然大怒,命張郃、徐晃兩員大將追趕。守營的張翼在寨門前迎接趙云黃忠入寨,望后面煙塵滾滾,知道是曹軍追來,就命將士們關閉寨門,上城樓防衛。趙云上前阻止說:“休閉寨門!聽我安排。”于是打開城門,停止擂鼓,收起戰旗,然后在寨門外的壕溝里埋伏了弓箭手。趙云自己卻不進營,單槍匹馬,巍然立于大營門前。
張郃、徐晃率領兵馬追到趙云營前,天色正黑,見營中寂靜無聲,只有趙云一人單槍匹馬立于營前,頓時心生疑惑,怕營中有埋伏,不敢輕易入內。就在曹軍踟躕之時,趙云舉槍一招,左右兩邊的壕溝中的弓弩手向曹軍射去,曹軍驚慌大亂,慌忙撤退,匆忙間相互踩踏,擁到漢水邊,紛紛落水,死傷慘重。
趙云打敗曹軍,收繳軍器無數。第二天劉備、孔明一同到趙云營中察看,軍士們將趙云開門誘敵的事細述一遍。劉備極為贊賞地對孔明說:“子龍真乃一身是膽!”
外貌魁偉,心如蛇蝎
江充,本名齊,字次倩,西漢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因其妹長于彈琴和歌舞,嫁給了趙國的太子劉丹,后來江充向漢武帝誣告劉丹亂倫,趙太子被捕,江充因此受到漢武帝的賞識。
江充最初在趙王的手下做事,因為犯了罪,就逃離了趙國的領地,逃入長安,更名江充。江充外貌高大魁偉,內心卻非常的狹窄。他一心想報復趙太子劉丹,就像漢武帝上書,說趙國的太子劉丹和自己的姐妹淫亂。漢武帝一向剛愎自用,見了江充所列舉的罪狀大怒,就把劉丹逮捕入獄,幸好趕上大赦,劉丹總算保住了小命,但封國的太子卻當不成了。
于是,漢武帝就召見揭發劉丹罪行的江充,江充別出心裁地把自己打扮一番,穿上他自己設計的紗袍,圍著燕尾式的裙裾,戴上插著羽毛的步搖冠,加之江充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漢武帝滿心歡喜。他下詔說:“愛卿為人正直,就做繡衣使者吧,負責監督朝中的大臣和皇親國戚。”
江充正直是假,事實上,他權利欲極強,從不甘于居人之下。然而,現在這個職位正好能夠滿足他的野心。于是,他仗著皇帝的威嚴,到處收集皇親貴族的罪證。貴族的子弟犯了錯,他就打發他們到軍隊中去與匈奴作戰。貴族子弟哪里吃得了這種苦,就哀求他,用錢來贖罪,江充把這些錢上交國庫,一共上千萬。漢武帝知道后,嘆道:“這個江充,還真是鐵面無私!”
一次,江充隨同皇帝去甘泉宮,正好趕上太子劉據派往宮中的使者乘著車子在宮道中飛馳,江充上前攔住車子,下令把車子充公。太子知道后,就派人向江充謝罪說:“我不是舍不得車子,只是不愿讓皇上知道,認為我管教下人不嚴。”江充卻拒絕說:“不行啊,我為皇上辦事,怎么敢徇私?”于是,他就一字不落的向皇帝報告。漢武帝連連點頭,表揚江充說:“做得好,大臣都應該這樣!”
江充之所以敢和太子做對,并不是他正直無畏,而是另有想法。漢武帝晚年,得到了一位美女。武帝非常寵幸她,讓她住在鉤弋宮中,因此她被稱為鉤弋夫人。鉤弋夫人為漢武帝生了個兒子,叫劉弗陵。武帝愛屋及烏,對這個兒子很是喜歡,因此,眾臣普遍認為武帝最終會廢掉劉據,改立劉弗陵為太子。江充也是這么想的,搞掉了太子,將來新皇帝登基了,自己就是大功臣。可是。漢武帝一直沒有這個舉動,而且武帝的年齡越來越大,身體也多病。江充開始擔心起來,自己雖深得武帝的信任,但是在朝中積怨很深,大臣們因為懼怕武帝,才不敢對他怎么樣。一旦武帝死后,太子當上了皇帝,還會有自己的好日子過嗎?為此他寢食難安,常常夢見太子登基,自己被押赴刑場,他一身冷汗醒來,于是,開始醞釀一個陰險的計劃。經過一番策劃,他進了甘泉宮探視病中的武帝,并進讒言說:“皇上雄才大略,應該壽比南山,但疾病不愈,完全是巫蠱作祟,只有徹底鏟除蠱患,皇上的病方能好轉。”漢武帝一聽巫蠱,就十分恐懼。他求生心切,竟然聽信了這位寵臣的胡言亂語,并命其為司隸校尉,總治巫蠱。
于是,江充整日率領一幫爪牙到處掘地求偶人,還利用一些胡人巫師捕蠱,終于抓住一個夜里來祭祀的人,將其收捕入獄,用燒紅了的鐵鉗灼其肌膚,強使誣服,并讓他再誣他人為巫蠱。這樣,一連十、十連百地牽連下去。這些人都被逮捕下獄,判了大逆不道的罪名,前后被殺了數萬人。然而,江充的最終目的并不在此。他進而又向武帝說,宮中有蠱氣,請求入宮驗治。此時,武帝被他搞得已經懷疑左右皆為巫蠱在詛咒他,便當即同意了。
江充遂率人先從后宮失寵的嬪妃住處搜起,依次查到皇后、太子宮中。在太子宮中,他們聲稱掘出了“桐木人”。太子劉據,為武帝和衛皇后所生,七歲那年即被立為皇太子,深得武帝喜愛。武帝專門為他建了一座博望苑,讓他交結賓客。這年他已是三十多歲的人了,聽說江充在自己宮中掘出“桐木人”,大為惶懼,感到難以向父皇自明,遂與少傅石德商議,當機立斷,先下手逮捕了江充一伙人,并親臨斬了江充。他還恨恨地罵道:“趙虜!亂了趙國國王父子還不夠,還要亂我父子!”并把那些胡巫也在上林苑中活活燒死。武帝本來就懷疑太子,又見太子帶兵入宮殺掉江充,就命士兵圍住太子,把他殺死。直到后來,武帝聽了一位叫田千秋的大臣勸說,才明白過來上了小人的當,但是大錯已經鑄成,他只好下令把江充滅族,把他的幫兇統統處死。
江充以誣告起家,后來一直奉行這一做法,也嘗到了甜頭。朝臣雖然人人對他側目,但是蒙在鼓里的武帝卻認為他正直,不徇私。為了廢掉太子,江充竟然用巫蠱術嫁禍太子,牽連數以萬計的無辜之人,太子也因此被殺。武帝覺察后,將江充滅門夷族,終究是惡人終有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