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雙調〕折桂令 嘆世》古詩詞鑒賞
作者: 王之文張國生劉桂蘭
【原詩】:
咸陽百二山河(1),兩字功名,幾陣干戈。項廢東吳(2),劉興西蜀,夢說南柯(3)。韓信功兀的般證果(4),蒯通言那里是風魔(5)?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醉了由他。
【原詩作者】:馬致遠
【導讀入境】:
馬致遠的《嘆世》仿佛一位歷盡劫波的老人在書房獨酌,隨手翻開了歷史畫卷,任思緒飛向遠方:
秦漢之際,秦國依靠關中之固、崤函之險,吞并了六國而統一天下,為功名兩字不知爭殺了多少場。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劉邦戰勝項羽,興建了漢朝。這些不也如黃粱美夢般轉瞬即逝了嗎?君王如此,更何況將相。興漢三杰之一的韓信,終以謀反之名而被誅,哪里有好下場呢?蒯通曾勸韓信背漢,蒯通那里有半點風魔?當初向劉邦推薦韓信,使他建功立業的是蕭何;后來向呂后獻計捉拿韓信,使他被誅的也是蕭何。真是世道險惡,人心難測呀。……唉,唉,功業名利好像過眼云煙,南柯一夢了無痕跡,有什么可爭的,還是得醉且醉吧。
【賞析】:
這是一曲借古諷今的諷喻詩。通過對歷史人物與事件的否定,表現了對現實政治的反感,勸喻世人不要再去爭名奪利。
此曲選擇秦漢之交的一些特定歷史事件與人物,從歷史的興替、帝王的成敗、人間的是非、個人的恩怨等多個角度,再現了現實的丑惡與無恥。最后發出“醉了由他”的慨嘆,突出了嘆世的主題。它不像張鳴善的《譏時》那樣大肆鋪陳渲染現實的種種罪惡,直接給予無情的揭露,而是借助于評判歷史,含蓄委婉地針砭現實。張曲的直刺固然好,似投槍直中要害,一針見血;馬曲的婉諷卻也因以古鑒今而使人息隱名利心。試看歷史:吞并六國的秦始皇何在?打敗項羽的劉邦何在?功高而封王的韓信又何在?試想現實:熙熙攘攘為名利的人們,有幾個最終不是算來算去算自己呢?殷鑒于前,還是收了名利心吧。
值得一提的是,此曲中所表現的遁世虛無傾向,也有消極意義,讀曲時應予以摒棄。
【思考題】:
試將此曲與現代通俗歌曲《瀟灑走一回》在思想內容上的異同加以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