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明《徐霞客游記》中國名著簡介
作者: 王瑞明
《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實地調查石灰巖地貌的專著。作者徐霞客(公元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他從二十二歲起,直至去世為止,長期奔波于祖國各地,足跡遍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河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最后進貴州,入云南,橫穿云南直至騰越(今騰沖)。登名山,涉大川,觀賞祖國綺麗的風光,研究自然界的種種奧秘,在三十多年的艱辛旅程中,堅持寫日記,把耳聞目睹的變幻莫測的景色與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記錄下來,以其敏銳的觀察,生動細膩的文筆,為我們留下一部有關石灰巖地貌的珍貴文獻《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的成書,在徐霞客死后第二年,負責整理編訂工作的是季夢良與王忠紉。不久,清軍南下,江陰人民遭受浩劫,徐霞客的長子遇難。書稿在戰火血泊中不幸散失,幸而尚有抄本流傳,經徐霞客的幼子徐寄搜集整理成比較完整的本子,即所謂“諸本之祖”,可惜今已失傳。徐霞客族孫徐鎮整理的本子,于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付梓。現在通行的本子,主要是1928年丁文江的大字本,和1935年商務印書館的國學基本叢書本。通行本與原稿大不一樣,原稿“文字質直,不事雕飾”。通行本經過加工,有的地方已面目全非。
《徐霞客游記》在地理、歷史、植物學和文學等方面皆有成就,而在地理學方面貢獻最大,突出表現于對石灰巖地貌的研究。在徐霞客以前,我國雖早有人注意石灰巖現象,但對石灰巖地貌作大規模的實地考察,則從徐霞客開始。我國的地理書籍,以疆域沿革、郡縣建置、物產風俗為主要內容。名山大川雖有所記載,多欠準確具體,自然地理各種現象,很少涉及。而從事這一工作的人,多是紙上談兵,只注意對文字材料的剪裁排比。徐霞客一反傳統的學風,以其畢生精力從事野外調查,打破因襲之風,別開生面,為中國地理學、地貌學、巖洞學的研究,開創了新的途徑與方法。《徐霞客游記》最引起近代地理學家注意的,是徐霞客對西南地區石灰巖溶蝕地貌的觀察細致,記錄詳盡。比如,崇禎十年閏四月初二日記錄,自入祁陽境,石質不同尋常,過祁陽后,山勢突兀;進入湘口,山峰峭豎回翔。二十八日,到桂林,他記錄著:諸峰分峙疊出,石峰臨水,倒影幢幢,若青蓮出水。后來從桂林赴陽朔,在他筆下,陽朔周圍簡直是碧蓮玉筍世界。石灰巖地貌的主要特征是巖洞的出現,這是由于高溫多雨受地下水的溶蝕而成;形成巖洞奇觀的有石鈍乳與石筍,溶解的石灰華懸掛洞頂,稱石鐘乳,林立洞底的則叫石筍。徐霞客非常注意巖洞的考察。對桂林的七星巖的結構形態特征,認真地進行了考察和記錄,與現在科學的實地勘測完全一致。徐霞客不厭其煩地考察了一百多個洞穴,歷盡艱險,認真地對各個巖洞內外進行周密觀測,寫出了大量寶貴資料。
徐霞客還考察了山川源流,寫有《江源考》,推翻自《禹貢》以后一千多年以岷江為長江正源的錯誤說法,他指出金沙江是長江正源。又寫有《盤江考》,經過反復調查,指出《明統志》以明月所、火燒鋪二水為南、北盤江源的錯誤;指出發源于霑益州的南、北盤江各分流千余里,至平代山寨會合的錯誤。明代人對龍川江、麓川江、大盈江及緬甸的金沙江源流多有誤解。徐霞客正確指出龍川江即麓川江。但因他僅到達騰越近郊,沒有出關,誤以金沙江為龍川江之別名。通過一系列的觀察,他了解到流水侵蝕的規律,作出了“江流擊山,山削成壁”的結論。對噴泉的成因,也有正確說明。《徐霞客游記》除了記載各地特產外,對植物與環境的關系,和各地植物的特點,作出了不少科學的論斷,高山頂風大,氣溫低,故常無樹木,因此黃山頂“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
北京圖書館藏《徐霞客西游記》舊鈔本五冊,記有五百七十一天的日記(從崇禎九年九月十九日至崇禎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共二十三萬字。通行本只保留三百五十一天日記,僅十一萬余字。通行本缺略較多。這個舊鈔本《徐霞客西游記》補充了通行本的不足,提供了許多新資料,如崇禎十年七月十九日記“北盤之水,發源于曲靖東山之北”,本來是正確的,但通行本改為“北盤之水,發源楊林海子”,這是后人整理時,照后面滇游日記所誤改。再如對左右江源記載頗詳,基本正確,但不見于通行本。
徐霞客在長期實地考察中,懂得了一定的自然規律,具有某些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不徹底。由于時代和階級局限,書中有不少問題,甚至在山川河流的考察上還有某些錯誤。但《徐霞客游記》不失為世界上最早最詳細的關于石灰巖地貌的珍貴文獻,在中國科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