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酈道元傳》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作品:《北史》
簡介
《北史》,唐李延壽撰。一百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無表、志。記述北朝北魏(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233年史事。
李延壽承其父遺志,以其父《北史》遺稿為基礎(chǔ),刪削、增補《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于貞觀十七年(643年)成書。其中刪削《魏書》較多,增補則以《北齊書》、《周書》為多。刪削的多是各書中的詔誥、奏議;增補的則是西魏三個帝紀及若干列傳。但刪、補也有欠妥失實之處。列傳亦同《南史》一樣,有的傳以家族為中心,父子祖孫合為一傳。但敘事簡潔易讀亦如《南史》。
酈 道 元 傳
酈道元,字善長,初襲爵永寧侯①,例降為伯。御史中尉②李彪以道元執(zhí)法清刻,自太傅掾引為書侍御史③。彪為仆射李沖所奏,道元以屬官坐免。景明中④,為冀州⑤鎮(zhèn)東府長史。刺史于勁,順皇后⑥父也,西討關(guān)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為政嚴酷,吏人畏之,奸盜逃于他境。后試守魯陽郡⑦,道元表立黌序⑧,崇勸學教。詔曰:“魯陽本以蠻人,不立大學⑨,今可聽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⑩。”道元在郡,山蠻伏其威名,不敢為寇。延昌中,為東荊州⑬刺史,威猛為政,如在冀州。蠻人詣闕訟其刻峻,請前刺史寇祖禮,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還京,二人并坐免官。后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懷朔、薄骨律、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御夷諸鎮(zhèn)⑮并改為州,其郡、縣、戍名,令準古城邑,詔道元持節(jié)兼黃門侍郎馳驛,與大都督李崇籌宜置立,裁減去留。會諸鎮(zhèn)叛,不果而還。
孝昌初⑯,梁遣將攻揚州⑰,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⑱反叛。詔道元持節(jié),兼侍中,攝行臺尚書⑲,節(jié)度諸軍,依仆射李平故事。梁軍至渦陽⑳,敗退。道元追討,多有斬獲。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嚴猛之稱,權(quán)豪始頗憚之。而不能有所糾正,聲望更損。司州牧㉑、汝南王悅嬖近左右丘念,常與臥起。及選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悅第,時還其家,道元密訪知,收念付獄。悅啟靈太后㉒,請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盡其命,因以劾悅。
時雍州刺史肖寶夤㉓反狀稍露,侍中、城陽王徽㉔素忌道元,因諷朝廷,遣為關(guān)右大使㉕。寶夤慮道元圖己,遣其行臺郎中郭子帙圍道元于陰盤驛亭㉖。亭在岡上,常食岡下之井。既被圍,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盡力屈,賊遂窬㉗墻而入。道元與其弟道(闕)、二子俱被害。道元瞋目㉘叱賊,厲聲而死。寶夤猶遣斂㉙其父子,殯㉚于長安城東。事平,喪㉛還,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
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jīng)》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篤睦,又多嫌忌,時論薄之。
注釋
①永寧:古縣名,北魏的永寧縣有數(shù)處,一處在今河北省的滿城。酈道元的父親酈范曾被封為永寧侯。古代子繼父爵,常降一等承襲,故下文說“例降為伯”。 ②御史中尉:專掌彈劾之職的官署為御史臺,其長官為御史大夫,其佐為御史中丞,北魏為御史中尉。 ③太傅:古三公之一,東漢后多為高級官吏的加銜;掾:屬官;引:推薦;書侍御史:在御史大夫下,行監(jiān)察等職責的官員。 ④景明:北魏宣武帝元恪年號(500—503)。 ⑤冀州:北魏時管轄河北南部、山東北部一帶,因地臨渤海,因此下文稱“鎮(zhèn)東府”。 ⑥順皇后:北魏宣武帝元恪的皇后。 ⑦魯陽郡守:守郡一級的最高長官。魯陽郡,今河南魯山一帶,春秋時屬楚地,故下文稱此地人為“蠻人”。⑧黌(hónɡ)序:古代的地方學校。 ⑨大學:古代貴族讀書的處所。 ⑩文翁之化:文翁,漢景帝時人,任蜀郡守,在成都立官學,成績優(yōu)良者可補郡縣吏。漢武帝時,令天下郡國立學校官,是從文翁開始的。化,教化。 伏:通“服”,畏服。 延昌:北魏宣武帝元恪年號(512—515)。 ⑬東荊州:治所在今河南唐河。 河南尹:掌京都地區(qū)政務(wù)的地方長官。 ⑮沃野:故址在今內(nèi)蒙古五原東北烏加河北;懷朔:古址在今內(nèi)蒙古固陽西南;薄骨律:故址在今寧夏靈武西南古黃河沙州上;武川:故址在今內(nèi)蒙古武川西南;撫冥:故址在今內(nèi)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柔玄:故址在今內(nèi)蒙古興和縣西北;懷荒:故址在今河北張北縣;御夷:故址在今河北赤城北。以上均為北魏所設(shè)的鎮(zhèn)。鎮(zhèn),北魏所設(shè)的鎮(zhèn)有兩類:一類設(shè)于全不立州郡之地,鎮(zhèn)將兼理軍民政務(wù);一類與州、郡同設(shè)一地,鎮(zhèn)將管軍而刺史、太守管理民政,但多以鎮(zhèn)將兼刺史、太守之任;此處的鎮(zhèn)為前類。 ⑯孝昌:北魏孝明帝元詡年號(525—527)。 ⑰揚州:治所在今南京。 ⑱彭城:今江蘇徐州。 ⑲攝:代理;行臺尚書:在地方上代表朝廷行尚書省事務(wù)的機構(gòu)稱行臺,尚書為其長官。 ⑳渦陽:北魏的郡名,治所在今安徽蒙城。 ㉑司州牧: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自平城遷都洛陽,舊置洛州于洛陽,至是改為司州,司州牧即司州的長官。 ㉒靈太后:北魏宣武帝元恪的皇后。 ㉓雍州: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肖寶夤(yín):南朝齊明帝肖鸞之子,梁武帝伐齊自立后,逃亡北魏,壽昌三年(527年)任雍州刺史,自稱為帝,當年敗。 ㉔城陽王徽:即元徽,其父為北魏景穆皇帝元晃之子元長壽。 ㉕關(guān)右:古人以西為右,關(guān)右即函谷關(guān)或潼關(guān)以西地區(qū);大使:帝王特派的巡視各地的使節(jié)。 ㉖陰盤驛亭:故址在今陜西臨潼東。 ㉗窬(yú):翻越。 ㉘瞋(chēn)目:發(fā)怒時睜大眼睛。 ㉙斂(liàn):通殮,把尸體裝入棺材。 ㉚殯(bīn):停放靈柩。 ㉛喪(sānɡ):喪車、靈柩。
譯文
酈道元,字善長,剛進入仕途時,繼承他父親永寧侯的爵位,按照慣例由侯降為伯。御史中尉李彪因為道元執(zhí)法嚴肅苛刻,從太傅掾推薦做書侍御史。李彪被仆射李沖彈劾,道元因為屬官的關(guān)系被免職。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間,做冀州鎮(zhèn)東府長史。州刺史于勁,是順皇后的父親,帶兵向西討伐關(guān)中,也不到刺史任上來,道元執(zhí)行刺史的職權(quán)有三年。道元為政嚴酷,官吏們都怕他,作奸犯科的人都嚇得逃到別的地方去。后來代理魯陽郡守,道元上奏要建立各類學校,推崇鼓勵學校教化。皇帝下詔說:“魯陽本來是蠻人世界,不設(shè)立貴族讀書的大學,現(xiàn)在可以聽從郡守所請,以便實現(xiàn)像優(yōu)秀的郡長官文翁那樣的教化。”道元在擔任郡守期間,山區(qū)落后的人畏服他的威名,不敢做壞事。宣武帝延昌(512—515)年間,做東荊州刺史,推行強硬政治,和在冀州時一樣。蠻人趕到京城皇宮狀告道元為政太苛猛,請求前任刺史寇祖禮回來,寇祖禮回來后就派兵70人送酈道元回京城,二人都因此而免官。后來道元當河南尹。明帝要把沃野、懷朔、薄骨律、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御夷這些鎮(zhèn)都改為州,它們中的郡、縣、守城的兵額,都照過去城邑的建置,下詔命令道元持節(jié)符兼黃門侍郎頭銜乘快車快速行動,跟大都督李崇籌劃設(shè)置,決定去留。正好碰上六鎮(zhèn)叛亂,沒有完成任務(wù)就回來了。
孝明帝孝昌(525—527)初,梁朝派兵攻揚州,刺史元法僧又在彭城反叛。皇帝下詔,讓酈道元握有節(jié)符,兼侍中,代理行臺尚書,部署調(diào)度各路人馬,照仆射李平的先例。梁軍到渦陽,開始敗退。道元追趕征討,殺死和俘獲梁軍不少。
后來擔任御史中尉。酈道元一向有嚴猛的名聲,權(quán)豪開始怕他。但酈道元不能糾正他的“威猛”,在權(quán)豪眼中他的聲望就逐漸下降。司州牧、汝南王元悅寵愛親近身邊的丘念,經(jīng)常與丘念同吃同睡。元悅多根據(jù)丘念的意見選任州的官員。丘念經(jīng)常躲藏在元悅府第里,不定期回到自己家里。酈道元秘密弄清丘念回家的時間,將其捉住審問。元悅告訴靈太后,請求保全丘念的性命,于是有敕命赦免丘念。道元于是服從了朝廷的命令,由此揭發(fā)元悅的罪狀。
那時,雍州刺史肖寶夤謀反已稍有苗頭,侍中、城陽王元徽一向忌恨道元,借此用含蓄的話暗示朝廷,把道元調(diào)任關(guān)右大使。寶夤擔心道元圖謀自己,派他的行臺郎中郭子帙把道元圍困在陰盤驛亭。亭位于山坡上,平時用水要到山坡下面的井里去打。道元他們既被圍困,挖井挖到十余丈深也沒有水。水用光了喪失抵抗能力,敵方就翻越城墻攻了進來。酈道元和他的弟弟道(某)、兩個兒子都被殺害。酈道元死的時候睜大眼睛,大聲叱罵敵人。寶夤尚且將道元父子收尸,靈柩停放在長安城東。寶夤反叛被平定后,靈柩被運回來,封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
酈道元愛好學問,經(jīng)常翻看少見的書籍,撰注《水經(jīng)》四十卷,《本志》十三篇。還寫過《七聘》等文章流傳在世上。但是兄弟之間不能友好和睦相處,還多嫌忌,被當時的議論所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