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學《危之忍第十七》譯文與賞析
危之忍第十七
危之忍第十七
圍棋制淝水之勝,單騎入回紇之軍。此宰相之雅量,非元帥之輕身。蓋安危未安,勝負未決,帳中倉皇,則麾下氣懾,正所以觀將相之事業。
浮海遇風,色不變于張融;亂兵掠射,容不動于庾公。蓋鯨濤澎湃,舟楫寄家;白刃蜂舞,節制誰從。正所以試天下之英雄。噫,可不忍歟!
【譯文】
晉軍和秦軍淝水之戰中,晉軍大勝,宰相謝安并沒有被喜訊沖昏頭腦,而是繼續鎮靜地與客人下圍棋。唐朝郭子儀曾單騎深入回紇大軍,與其簽訂誓約,退回紇兵,不戰而勝。謝安,晉之丞相;郭子儀,唐之元帥,這是宰相恢弘的氣度,而并不是元帥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一般當兩軍對峙,安危未定、勝敗未分的時候,若帳中主帥倉皇失措,則麾下兵卒就會懼怕膽怯。在此危急關頭,正好可以考察將相之器量如何。謝安之鎮靜,郭子儀之雅量,垂范百世。
南朝齊的張融渡海遇風,毫無懼色;晉代的庾亮面對勁敵的白刃亂舞,從容不迫。巨浪滔天,波濤洶涌的時候,寄身于船上;戰場廝殺,一片混亂,正好可以考驗天下的英雄豪杰。啊!危急之中才能識英雄豪杰,人們面對危急怎能不忍一忍膽怯之心呢!
【評析】
謝安、郭子儀指揮的大小戰役不計其數,每次面臨困境之時,他們都能泰然處之,臨危不亂,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同樣也需要如此。當危急情況發生時,由于人們大多數沒有心理準備,所以通常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恐慌,但是要想把事情做得完美無缺,只是一味地害怕、吃驚是不行的,這時就必須沉著、鎮定果敢地面對,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走出危險的境地。
典例闡幽 堅忍不亂,以智略取勝
東晉時,謝安的名聲愈來愈大,甚至有人說:“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謝萬兵敗被革職,謝氏兄弟再無人擔任高官,為避免門戶中衰,謝安便毅然決定出仕。升平四年八月,謝安出任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司馬,當時年已四十了。桓溫得謝安為僚屬,十分高興。謝安最初官職不高,但頗有威望。
簡文帝死后,桓溫本以為簡文帝會把皇位識趣地讓給自己,簡文帝倒也確有此意,卻被王坦之攔住了,只是讓桓溫輔政。
桓溫大怒,京城里訛言四起,都說桓溫此番是要殺盡王謝二族,然后廢帝自立。桓溫也認為一切都是王坦之和謝安搞的鬼,想趁二人來見時下手除掉,所以在府中兩側安排了刀斧手,用帷幕遮住。’
王坦之和謝安一同去見桓溫,明知無異于探頭虎口,卻又不得不去。見到桓溫后,王坦之渾身流汗,手上的手版都拿倒了,謝安卻是面不改色,與桓溫談笑風生,暢敘往日情分,桓溫倒一時硬不下心來殺掉二人了。
桓溫沒有得到帝位,便派人一再催促朝廷授給他加九錫殊禮,記室袁宏是文章圣手,當時桓溫已重病在身,謝安故意緩行其事,每次袁宏呈草稿上來,都要他修改,一連修改了幾次仍不能定稿。袁宏不明其意,問王坦之。王坦之說:“你不明白謝安的心思啊,你看,桓溫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不會久于人世,文稿還可拖延些時日。”果然,桓溫果然沒等到加九錫便病故了,晉室朝廷總算逃過一劫。
桓溫死后,謝安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內憂雖去,外患卻越來越強。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苻堅調集重兵八十多萬,渡江討伐東晉。東晉舉國上下震驚恐慌,謝安的侄子謝玄作為大將,也覺得無法抵擋強大無比的秦軍,向謝安詢問御敵方略。謝安卻說:“朝廷已另有旨安排。”
謝玄也不敢追問。謝安泰然無異常日,命駕車出游,還跟謝玄一起下圍棋賭別墅。謝安平日棋技不如謝玄,但這一天謝玄心里慌亂,竟輸給了謝安。下完棋,又在別墅附近游覽山水,至夜晚才回來。決戰前夕,召來諸將,面授機宜。淝水一戰,晉軍大破秦軍,捷報傳來,謝安正與客人下圍棋,接信看后放在一邊,照舊下棋。
謝安表面上漫不經心,內心卻是狂喜,畢竟東晉的君臣百姓又逃過了生死大劫,他起身跑回內室時,高興得腳下木屐的齒株竟被門檻碰斷了。這種操勝負于談笑之間的風度和喜怒不形于色的修養,在社會上廣為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