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之《唐大詔令集》中國名著簡介
作者: 張翼之
《唐大詔令集》是唐代各朝皇帝所發布的詔令匯編。全書一百三十卷。關于本書的編纂者,《宋史·藝文志》題宋綬,清代書目改題宋敏求。據宋敏求的《序》,可以得知,本書的最早編纂者是宋綬,后由其子宋敏求整理,于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寧三年)成書的。宋氏父子系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宋綬字公垂,宋敏求字次道,都做過史官。敏求進士出身,官至史館修撰、龍圖閣直學士,曾預修《唐書》,補唐武宗以下諸帝實錄一百四十卷,并著有《長安志》和《春明退朝錄》等。
詔令,是以皇帝名義頒發的命令,但多是通過臣僚們寫成的,他們對帝王的言行,多有迴護,遇有“反道敗德”的事,更是巧運詞藻,曲為文飾。因而,詔令在反映歷史真實這一點上,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但是,另一方面,詔令在一定程度內,又曲折地反映出某些歷史事實的真相,尤其是它所記載的典章制度的興廢變革情況。所以詔令同《起居注》、《實錄》一樣,是歷代史學家研究歷史問題相當重要的原始資料。特別是唐代實錄僅存順宗一朝,其余全都散佚,而新、舊兩唐書、《通典》、《唐會要》等書有的不收詔令,有的收錄了也多不完全的情況下,《唐大詔令集》在考察唐代歷史方面的重要性,就顯得更大了。
第一,可用以補正《唐書》的錯誤之處。如《晉書》的修撰年代,《舊唐書》的《房玄齡傳》、《令狐德棻傳》都說是貞觀十八年,《唐大詔令集》卷八十一有《修晉書詔》,所注年月是貞觀二十年閏三月。因而可以判斷《舊唐書》的記載是錯誤的。
第二,如以《唐大詔令集》同《唐書》參讀比較,還可以發現有不少史料是僅見于本書的,因而可以補充《唐書》的遺漏。如唐敬宗(李湛)實為宦官所殺死,這事兩《唐書》都隱諱不載,而本書卷一百一十四《江王下教》卻說明了事實的真相。特別是本書第八十三卷以后政事、蕃夷兩大類,就關系到唐代政治、經濟以及對外關系各個方面,更是研究唐史的豐富史料。
本書在宋代編成后,經宋、元、明三朝都沒有刻印過,僅有抄本流傳,并缺少第十四至二十四,八十七至九十八卷,共二十三卷。直到清光緒年間,才由南潯人張鈞衡根據明抄本雕版印行于世,并收入《適園叢書》中。1959年商務印書館以鐵琴銅劍樓藏顧廣圻校舊抄本為底本,并用《適園叢書》本校勘過,然后排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