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翻譯與解讀
寵辱若驚01,貴身若大患02。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03,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身若大患?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04;及吾無身,吾有何患05?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06;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07。
今 譯
世俗之人得到寵愛、受到污辱都感到驚恐。看重自身就如同有大的禍患。什么叫得寵愛、受污辱都感到驚恐呢?得寵愛為至上,受污辱為卑下。得到寵愛會驚恐不安,失去寵愛也會驚恐不安,這就叫“寵辱若驚”。
什么叫看重自身就如同有了大的禍患呢?我所以會有大的禍患,就是因為我看重自身,假如我不看重自身,我還會有什么禍患呢?所以能忘記自己而能貴重自身為天下百姓做事的人,才能把天下大任寄托給他;能忘記自己而愛惜自身為天下百姓謀福祉的人,方可把天下大任付托給他。
評 議
本章是講如何進行道德修養,才能擔負國家重任的人生哲學。具體地說,本章含有兩層內涵:其一,含有寵辱不驚,不患得患失的思想。“寵辱若驚”,是指世俗患得患失而言。其二,含有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思想。
老子認為,世俗之人,患得患失,得寵與受辱皆驚恐不安,故曰“寵辱若驚”。而有修養的至德之人,非同凡俗。“寵辱”一樣,本不足言,世俗之人,“以寵為上,以辱為下,自萌好惡之心,故得之失之皆動其心”(林希逸說)。
老子曰“貴身若大患”,是從反面而言,其中含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哲理內涵。林希逸的訓釋極為明白,他說:“身者,我之累也,無身則無累矣。人反以為貴,是不知其真身之身也。知其真身之可貴,知其真身之可愛,雖得天下,不足以易之。人能如此,則可以寄托于天下之上矣。‘寄托’二字,便有天下不與之意。此章兩‘何謂’自有兩意,乃古文之妙處。”
注釋
01 寵:寵愛。吳澄曰:“寵,猶愛也。”辱:污辱。若:乃,而,亦。驚:驚恐,驚慌。句謂:得到寵愛,受到污辱,皆感到驚恐。河上公曰:“身寵亦驚,身辱亦驚。”
02 貴:吳澄曰:“貴,猶重也。”若:猶如也。與前句“若”字意不同。患:禍患。按:楚簡本《老子》、嚴遵本、帛書乙本、王弼本皆作“貴大患若身”。吳澄曰:“‘貴大患若身’,當云‘貴身若大患’。倒而言之,古語類如此。”
陳鼓應說:“王純甫說:‘貴大患若身’,當云‘貴身若大患’。倒而言之,文之奇也。古語多類如此者。(《老子臆》)這句話,前人注解多不妥,王道 (字純甫)的解釋為優。焦竑《老子翼》錄王純甫之說。”(《老子注譯與評介》)
03 寵為上,辱為下:謂得寵愛為至上,受污辱為卑下。按:此兩句,楚簡本、王弼本作“寵為下”,誤。今據景福碑、陳景元本、李道純本。
04 有身:即有自我,亦即沒有忘掉自我。
05 及:假如。高亨說:“及,如果,假設之辭。”(《老子注譯》)無身:即無自我,亦即忘我。
06 若:亦作乃、而解。寄:寄托。
07 托: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