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學《安之忍第十六》譯文與賞析
安之忍第十六
安之忍第十六
宴安鴆毒,古人深戒;死于逸樂,又何足怪。
飽食無所用心,則寧免博弈之尤;逸居而無教,則又近于禽獸之憂。
故玄德涕流髀肉,知終老于斗蜀;士行日運百甓,習壯圖之筋力。
蓋太極動而生陽,人身以動為主。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噫,可不忍歟!
【譯文】
一心追求安逸的生活,則比鴆毒更加害人,古人早就深以為戒;因為安逸會使人變得懶惰,喪失志向,放縱自己,那么死于安逸,也就不足為奇了。
《論語》載孔子說:“吃飽了飯就無所事事,這怎么能行?就算是下棋也比閑著強啊!”《孟子》也說:“那些飽食暖衣卻沒有受到教育的人,則如同禽獸?!?/p>
三國劉備曾因腿上長出肥肉,卻又老之將至,功業未建而感到悲傷,不禁淚流滿面;晉朝的陶侃,早上將100個甓搬至屋外,晚上又運進屋內,只是為了鍛煉身體,日后好有精力稱霸中原,后來陶侃督察八州,威名赫然。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太極運動能夠產生陽氣。”人的生命在于運動。趙宋的蘇頌說:“由于運動的原因,運轉著的門軸不會被蟲蛀,流動著的水不會發臭?!彼哉f,安逸如同鴆毒一樣害人,人們為何不在安逸的生活中追求一種積極向上的情趣,以充實自己的生活呢?
【評析】
俗話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過于追求安逸的生活,就像毒酒一樣對人產生毒害,貪圖安逸等于自毀長城,一旦人處于安穩快樂的環境中,就會忘記憂患的存在,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不求上進,得過且過,哪里還談得上什么發憤圖強?所以古人把貪圖安逸享樂比喻為飲用毒酒,味道雖然甘美,喝下去卻會置人于死地。
典例闡幽 敬姜教子
春秋時期的魯國,有個叫公父文伯的大夫。他的母親叫敬姜,是一位很有見識的婦女。公父文伯年輕的時候,就做了大官。別人都夸獎他,他也非常得意。
有一天,公父文伯辦完公事,興沖沖地回家拜見母親。他一進家門,就看見母親正在搖著紡車紡麻線。那操勞不息的樣子,活像窮苦百姓家的老婆婆。公父文伯“哎呀”一聲走向前去,低頭對母親說:“像我們這樣做官的人家,主人還要搖車紡麻線,要是讓人知道了,非笑話不可,還會怪我不孝敬、不侍奉母親呢!”
敬姜聽了,停下手里的活計,抬起頭來,驚訝地上下打量了一番做了大官的兒子,搖搖頭說:“你連怎么做人還不懂呢!讓你這樣幼稚無知的人做官,魯國就有滅亡的危險啦!”公父文伯驚訝地問:“母親,您為什么這樣說?真有這樣嚴重嗎?”敬姜叫兒子坐在紡車對面,鄭重地說:“從前,圣明的君王,安置黎民百姓,常常要選擇貧瘠的地方讓他們去居住,讓他們在那里生息。什么道理呢?那是因為大家為了生活,就得干活;為了生活得好,就得創造;要想創造,就得用心思考,思考就會產生智慧。反過來說,安逸享樂的生活,常常會使人放蕩;放蕩,就會忘記了好的德行;忘記了好的德行,就必然產生壞心。”
公父文伯聽得入了神兒。敬姜停了停,又繼續說:“你可以細心想一下,在土地肥美的地方往往有許多人不能成才,原因就是由于他們安逸放蕩??!在土地貧瘠的地方倒有許多聰明善良的人,原因就是他們能吃苦耐勞啊……”敬姜問兒子:“我希望你要天天勤勤懇懇地做事,要不斷上進,培養好的德行,還多次提醒你,‘千萬不能毀了前輩艱苦創下的功業,’你還記得嗎?”公父文伯說:“記得。”敬姜又說:“那你現在為什么又認為當了官就要享樂了呢?依你這樣的態度,去做君主委任的官職,怎么能不叫我憂心忡忡呢!我深怕你會因失職而犯罪??!”公父文伯趕忙安慰母親說:“我一定聽從母親的教誨,不貪圖享樂??蛇@跟您紡麻線有什么關系呀?”
敬姜有點不高興地說:“我看你做了官以后,整天顯出得意的樣子。不知約束自己,總喜歡講排場,把先輩艱苦創業的事都忘了。動不動就說什么‘怎么不自我享樂呢?’這樣下去,早晚有一天,你會犯罪的!我正是為你擔心,才起早貪黑地紡麻線,為的是不讓你忘了過去,遇事謙讓勤儉。你懂了嗎?”公父文伯紅著臉說:“懂了,母親?!本唇f:“這就好。你不要因為少年得志,就貪圖眼前享樂,否則將來犯了罪,自己倒霉不說,咱們家也要斷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