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靜學齋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高啟·靜學齋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體具動靜①,實惟二儀②。夫靜真一③,又動之基。交軌蕩摩④,風鼓雷應⑤。萬生蕓蕓⑥,而此自定。凡人之心,本寂而虛。紛紜攫攘⑦,為欲所驅。載馳載奔⑧,蚩蚩者子⑨。內喪外勞,莫知所止。君子山立,其閑其安。不誘于聽,不眩于觀。如鑒漠然⑩,有來必酢(11)。豈彼幻徒,冥默無作(12)。木靜則壽,水靜則清。所以為學,匪靜曷成(13)?子居是名,矢則先正(14)。我維銘之,請直以敬。
【注釋】
①體:形體,物體。
②二儀:指天地。
③真一:道家指保持本性,自然無為。
④交軌:猶交軋,互相排擠,傾軋。蕩摩:動蕩摩擦。語本《易·系辭上》:“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⑤鼓:鼓動。
⑥萬生:眾生。蕓蕓:眾多貌。
⑦攫(jue):奪取。攘(rang):侵奪,侵犯。
⑧載:作語助,無義。
⑨蚩蚩:擾擾攘攘貌。
⑩鑒:銅鏡。
(11)酢(zuo):以酒回敬。
(12)冥默:玄默,沉靜。
(13)匪:通“非”。曷:何。
(14)矢:箭。
【譯文】
形體具有動、靜兩個方面,那就是天地。靜是保持本性,自然無為,又是動的基礎。互相矛盾,動蕩摩擦,就產生風雷。眾多的眾生,就這樣安定下來。凡人之心,本來又寂寞又空虛,亂紛紛的互相爭奪,都是被欲望驅使。又奔又馳,擾擾攘攘的人們,內心丟失,外形勞累,不知在哪里停止。君子像山一樣立在那里不動,非常安閑。不被聽到的聲音誘惑,也不為看到的東西眼花。像鏡子一樣對一切都漠然,但有東西來必定應酬。豈像那把一切都看成虛幻的人,只是沉靜,什么也不做。木靜則長壽,水靜則清澈。所以做學問,不靜怎么能做成。你的居處命名為“靜學”,就像箭射出去前先擺正位置一樣。我寫了銘文,請你保持正直而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