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尉繚子·兵談》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尉繚子·兵談》原文鑒賞
量土地肥磽而立邑①,以城稱地②,以地稱人,以人稱粟。三相稱,則內可以固守,外可以戰勝。戰勝于外,福生于內,勝福相應,猶合符節,無異故也。
治兵者,若秘于地,若邃于天③,生于無。故開之,大不窕④,小不恢⑤。明乎禁舍開塞⑥,民流者親之,地不任者任之⑦。夫土廣而任則國富,民眾而制則國治⑧。富治者,兵不發刃,甲不出圣⑨,而威制天下。故曰,兵勝于朝遷。圣甲而勝者,主勝也。陳而勝者,將勝也。
兵起,非可以忿也,見勝則興,不見勝則止。患在百里之內,不起一日之師;患在千里之內,不起一月之師;患在四海之內,不起一歲之師。
將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寬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財。夫心狂耳聾目盲,以三悖率人者⑩,難矣。
兵之所及,羊腸亦勝,鋸齒亦勝,緣山亦勝,入谷亦勝,方亦勝,圓亦勝。重者如山如林,如江如河;輕者如炮如燔(11),如漏如潰,如垣壓之(12),如云覆之。令之聚不得以散,散不得以聚;左不得以右,右不得以左。兵如總木(12),弩如羊角(13),人人無不騰陵張膽(15),絕乎疑慮,堂堂決而去(16)。
【注釋】 ①磽(qiao音敲):瘠薄。 ②稱(chen音襯)適合。 ③邃:深。 ④窕:間隙,破綻。 ⑤恢:張揚,擴充。 ⑥禁:禁止。舍,同赦:赦免。開:開辟,開發。塞:杜絕,堵塞。均指國家的政治措施。 ⑦任:利用。這里指開發土地。 ⑧制:作動詞,謂實行法制。 ⑨(gao音高):古代裝兵甲的袋子。 ⑩悖:違背情理,錯誤。 (11)炮:炮烙。燔(fan音凡):烤燒。 (12)垣:墻。 (13)總木:密集的林木。 (14)羊角:旋風。 (15)騰陵張膽:踴躍凌厲,心雄膽壯,斗志很高。 (16)堂堂:整齊盛大,形容軍威雄壯。決:決戰,決勝。
【今譯】 根據土地的肥瘠來建立城邑,使得城邑與地域相稱,土地與人口相稱,人口與糧食供應相稱。三者相稱,那么內可以固守國土,外可以戰勝敵人。在外打了勝仗,自然會給國內帶來益處。勝利和利益彼此相應,猶如符節相合,不會有別的變故。
治理軍隊,要象藏在地下一樣隱秘,象處于天上一樣高深,如同生于無形之中。所以舉兵之后。大的方面不暴露破綻,小的方面不顯露形跡。懂得禁止什么、赦免什么、開發什么、杜絕什么這些政治措施,流離的百姓就會親附,荒蕪的土地就會得到開發。土地廣闊而且利用得好。國家就富強。人民眾多而有法制,國家就安定太平。國家富足而又安定太平,不用兵甲,就可威服天下。所以說,戰爭的勝利取決于朝廷的政治決策。藏兵甲不用而取勝,是國君決策的勝利。通過戰斗而取勝,是將領指揮的勝利。
興兵打仗不可意氣用事,覺得有把握取勝就出兵,沒有把握取勝就不出兵。禍患在百里之內,不能起只準備一天取勝的軍隊。禍患在千里之內,不能起只準備一月取勝的軍隊。禍患在邊遠地區,不能起只準備一年取勝的軍隊。
作為將領,上不受天時氣象的制約,下不受地理條件的制約,中不受國君的制約。心胸要寬闊,不能一激就怒。品德要清廉,不能貪圖錢財。狂妄自大、充耳不聞、閉塞眼晴,具有這三種毛病的人統帥軍隊。那就難辦了。
軍隊所到之處,在羊腸小道上也能取勝,在犬牙交錯的地形上也能取勝,攀登高山也能取勝,深入峽谷也能取勝,方陣也能取勝,圓陣也能取勝。重兵如高山密林那樣穩重森嚴,如長江大河那樣氣勢雄壯;輕兵如炮烙烤燒那樣暴烈,如決堤爭流那樣勢不可擋,象城墻壓過去,象烏云蓋下來。讓他們集中便不得分散,讓他們分散便不得集中,讓他們向左便不得向右,讓他們向右便不能向左。刀槍如森林齊密,弓弩如旋風迅疾,士卒無不騰躍膽壯,斗志昂揚,舍生忘死,毫無疑慮,威武雄壯地決戰而去。
【總案】 本篇著重論述用兵的要點。作者從建城談起,進而講到只有富國強兵,才能“威制天下”,闡明了“兵勝于朝廷”等道理。作者還強調用兵謹慎,反對輕率出兵,要求不打無充分準備之仗,對孫武“主不可怒而興師”的思想有所發展。作者還要求將帥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要受天象、地理和他人的制約,積極爭取勝利,這種思想也是難能可貴的。
本篇語多對句、排句,明快流暢,富有氣勢,很能代表全書的語言風格。尤其末段運用一連串的比喻,描繪軍隊所向無敵的威勢,既生動形象,又氣勢雄壯,沛然浩然,如排山倒海,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