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翻譯與解讀
大國者下流01,天下之交02,天下之牝03。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04。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05;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06。或下以取,或下而取07;大國不過欲畜兼人08,小國不過欲入事人09。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10。
今 譯
大國處居下流,是天下歸附之地,猶如雌性能勝雄性。雌性常以靜勝過雄性,是能以靜處下的緣故。所以,大國謙下對待小國,能取得小國的親附;小國謙下對待大國,能得到大國的寬容。大國以謙下取得小國的親附,小國以謙下得到大國的寬容;大國不過想兼護(hù)小國,小國不過想親附大國。大國與小國各得其所需,大國更應(yīng)謙下。
評 議
本章是講國際關(guān)系,即大國與小國的關(guān)系問題。老子認(rèn)為大國不能自恃強大,以大欺小,凌駕在小國之上,作威作福。大國應(yīng)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謙下地寬待、照顧小國,這樣才能得到小國的尊重和親附。小國也應(yīng)以謙下的態(tài)度對待大國,這樣才能得到大國的兼顧和保護(hù)。這樣處理大國與小國的關(guān)系,大國與小國就能和諧相處,相安無事了。
值得指出的是,河上公對本章“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句,詮釋為:“大國不失下,則兼并小國而牧畜之;(小國)入為臣仆。”如此詮釋這兩句,并不符合老子本意。老子本意,并無大國兼并小國,小國“入為臣仆”之意。宋代林希逸曰:“大國之意,不過欲兼畜天下之人,以為強盛;小國之意,不過欲鐫刺求入于人。二者皆非自下不可,惟能自下,則兩者皆得其欲 (《老子鬳齋口義》)。”林氏的解讀,是比較正確的。
高亨先生說:“老子把謙卑的策略提高到絕對取勝的地步,未免片面,雜有幻想。但是他反對驕傲,反對霸權(quán),反對侵略,還是正確的。”(《老子注譯》)高先生的這番話,是頗有道理的。不過老子當(dāng)時能倡導(dǎo)這種和諧相處的國際關(guān)系,也是難能可貴的。
時代不同了,大國與小國的貧富強弱亦各不同。應(yīng)本著大國與小國平等相待,和平相處,共同發(fā)展的原則,建立成和諧的世界大家庭。
注釋
01 大國者下流:河上公曰:“治大國者,當(dāng)如江海居下流,不逆細(xì)微。”
王弼曰:“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故曰‘大國下流也’。”
林希逸曰:“下流者,自處于卑下也。”
02 天下之交:河上公曰:“大國者,天下士民所交會。”王弼曰:“天下所歸會也。”
03 天下之牝:牝,雌性,雌常靜。王弼曰:“靜而不求,物 (按指雄)自歸之也。”此句為比喻句,下兩句亦然。
04 牡:雄性。兩句:林希逸曰:“大國之能自卑下,則可以合天下之交,譬如牝者以靜而勝其牡也。自下者以靜為道,故曰‘以靜為下’。”
05 “大國”兩句:意謂大國謙卑處下對待小國,則取得小國的歸附。
06 “小國”兩句:小國謙卑處下對待大國,則取得大國的寬容。
07 “或下”兩句:林希逸曰:“以大取小曰‘以取’,以小取大曰‘而取’。此兩句文字,亦奇特。”
08 兼畜人:畜,養(yǎng)也。河上公曰:“則兼并小國而畜牧之。”林希逸曰:“大國之意,不過欲畜天下之人,以為強盛。”按“兼畜”者,兼顧養(yǎng)護(hù)也。不能把“兼畜”解釋“兼并”。
09 入事人:河上公曰:“入為臣仆。”
10 大者宜為下:謂大國更應(yīng)謙下。按“大者宜為下”,為本章主旨所在。故河上公為本章命題曰:“謙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