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鈷鉧潭西小丘記》鑒賞
作者: 李賢臣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1),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2)。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3)。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4),負土而出(5),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6)。其嵌然相累而下者(7),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8),若熊羆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9)。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10)。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11)。李深源、元克已時同游(12),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邀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13),以效茲丘之下(14)。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15),瀯瀯之聲與耳謀(16),悠然而虛者與神謀(17),淵然而靜者與心謀(18)。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19),雖古之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20)。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21)則貴游之士爭買者(22),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23)。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24),賈四百(25),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26)!書于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27)。
《鉆鉧潭西小丘記》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記”的第三篇。文章一開頭,由西山至鈷鉧潭,由潭至魚梁,由魚梁終于引出小丘,這樣,既寫了作者的游蹤,又寫了小丘的背景和方位,與“八記”的前兩篇聯(lián)系為一體。接著,作者集中描繪了丘上的怪石,通過比擬等藝術手段,著力賦予它們以雄奇、桀驁不馴的形象特征。第二段寫作者愛憐小丘,買下后經(jīng)過一番修整,小丘由“棄地”而成為游覽勝境。作者從三個角度描繪鏟除穢草、惡草后小丘的優(yōu)美景色:一是小丘上的嘉木、美竹、奇石的顯現(xiàn);二是望中所見的高山、浮云、溪流、鳥獸魚等都在小丘下快樂地施展各自技藝;三是躺在小丘上,耳目心神的種種奇妙感受。這些描寫,反映了作者對小丘特殊的情感,表現(xiàn)出一種微妙的心理。文章的最后一段寫作者對小丘久貨不售的感慨,祝賀小丘終于得到賞識,為文一唱三嘆,寄情深遠。
總之,這篇山水游記具有很強的主觀色彩。作者的思想情緒滲透于客觀景物之中,句句寫景,句句抒情,“一切景語皆情語”,深刻表現(xiàn)了懷才不遇,久貶不遷的感嘆。一般說來,山水游記注重意境的創(chuàng)造,語言講究精美有韻致。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更傾向有我之境的創(chuàng)造,他被貶永州所寫的“永州八記”,風格基本上都象本篇這樣幽冷而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