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庭《后漢書》中國名著簡介
作者: 崔曙庭
《后漢書》一百二十卷。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南朝宋范曄撰。志三十卷,晉司馬彪撰。
《后漢書》是繼《漢書》之后的第二部紀傳體斷代史。作者范曄,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浙川縣)人。生于公元398年(晉安帝隆安二年),卒于公元446年(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年四十八歲。范曄出身于官僚世家,由于出繼給從伯范弘之,襲封武興縣五等侯。在東晉、劉宋時,歷官高祖相國掾、彭城王義康冠軍參軍、新蔡太守、尚書吏部郎等。公元432年(元嘉九年)冬,三十五歲的范曄,因得罪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由于政治上的不得志,范曄乃轉而從事史學研究,發奮撰寫《后漢書》。在宣城郡任職數年后,遷長沙王義欣鎮軍長史,加寧朔將軍,最后累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他因參加了孔熙先等人謀立劉義康為帝的事,為人告發,于元嘉二十二年被捕處死。本來元嘉二十二年是公元445年,因為他死在十二月,合公元已是446年了。
范曄是一個學識淵博,很有才華,在多方面都有成就的人。《宋書》本傳稱他:“少好學,博涉經史,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奔词钦f在文學、書法、音樂諸方面都有特長,但成就更大的還是史學。范曄雖然文才很好,但是他不愿做一個文士,所以在這方面用力不多。后來他轉而研究歷史,經過辛勤的努力,造詣很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中,他說自己到三十歲時才研究學問,逐漸有心得,這里指的主要就是史學。他從三十五歲被貶為宣城太守時起,開始撰寫《后漢書》,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紀傳部分的任務。本來志的部分也計劃寫,“欲遍作諸忘,前漢所有者悉令備”,由于死得過早,十志沒有最后寫成,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范曄所生的時代,距后漢已有二百余年,在他以前已有不少人寫過后漢的歷史。據《隋書·經籍志》所載,就有東漢劉珍、三國吳謝承、晉薛瑩等十家之多。他根據各家所提供的豐富材料,再加以斟酌去取,于是寫成了《后漢書》。由于范曄的文才和史學修養都比較高,他所撰的《后漢書》,文筆流暢,敘事簡明周詳,結構嚴密,書中很少重復和疏漏。范書一出,大家爭相傳誦,而其他各家后漢書,就逐漸被淘汰了。現在除范書以外,流傳下來的,僅有晉袁宏的三十卷《后漢紀》而已。
《后漢書》記事,上起公元25年(漢光武劉秀建武元年),下訖公元220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整個東漢一代共一百九十六年的史事。范曄《后漢書》的體例同《漢書》一樣,有《本紀》、《列傳》,《志》未及寫成,《表》的部分則缺。十卷本紀記載東漢十二個皇帝之事,在位短暫的小皇帝不能單獨成卷,而附于其他皇帝之后,這樣成書九卷。另外將皇后從《漢書》的《外戚傳》改入本紀中,成為最后一卷書。由于光武和皇后兩個本紀都分上下卷,實際上本紀是十二卷書。
列傳部分,《后漢書》與《史記》、《漢書》一樣,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但范曄根據歷史特點的不同和自己的見解,創設了《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列女》等七個新的類傳。東漢時期,宦官和外戚兩個集團曾先后把持朝政,排斥名士官僚集團,曾兩次大興黨錮之獄,以鎮壓名士官僚集團的反抗。《黨錮列傳》和《宦者傳》,就是記載這方面的斗爭情況的。被指斥為黨人的名士,不少是抱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范曄用同情和頌揚的筆調,記載了黨人的節烈表現,生動而感人。《文苑傳》與《儒林傳》不同,《儒林傳》是記載儒學大師們的事跡的,而《文苑傳》則專收屬于文學家這一類人,兩者的界限是很清楚的。《獨行傳》是記那些有“特立卓行”的人的,如范式張劭的故事,就收在這個傳中。《方術傳》雖多載五行圖讖、神仙怪異等事,然而也有一些關于科學技術的記錄,如名醫華佗傳即是。《逸民傳》是記載那些自命清高,隱居不仕的人,其中也有反映勞動人民對統治階級不滿的材料,如漢陰老父大罵皇帝的記載,就很典型。范曄敢于把這種材料記錄下來,在當時應該說還是比較大膽的?!读信畟鳌肥墙o有特殊表現的婦女設立的,不僅注意節操,尤其重視才行品德等各個方面,這與后世的《烈女傳》只講封建禮教的“節烈”是迥然不同的。如傳中載有女史學家班昭和文學家蔡琰的事跡,就是明證。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中,范曄能在史書中為婦女單獨立傳,確實是有卓見特識的表現。八十卷列傳中,篇幅長的又分子卷,實為八十八卷。這樣范書的本紀、列傳實際是一百卷。
關于志的部分,范曄來不及寫成就被殺了。據《后漢書·皇后紀下》李賢注說,范曄將十志委托謝儼搜撰,將要完成的時候,遇到范曄事敗,謝儼乃將全部稿子銷毀了?!逗鬂h書》沒有志,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梁劉昭為《后漢書》作注的時候,看到范書無志,乃取司馬彪《續漢書》的八志,加以注釋,分為三十卷,以補范書的不足。司馬彪字紹統,為晉朝的宗室,撰《續漢書》八十三卷。這部書的紀傳部分早已散失,只有八志三十卷因合在范書中得以保存下來。司馬彪的八志與班固的十志比較,沒有《溝洫》、《食貨》、《刑法》、《藝文》四志,是很可惜的。尤其是無《食貨志》,對于東漢一代的經濟制度和生產發展情況的研究,帶來不便。新增的《百官》、《輿服》二志中,《百官志》即是《百官公卿表》的繼作,而《輿服志》記載車馬、冠服等制度,以表明封建的等級關系,史料價值不甚大。劉昭取司馬彪八志以補范書之缺,但兩書仍單行,直到宋真宗時,經孫奭(shì式)的建議,才將二者合刻在一起,成為一部書了。
范曄對于自己所撰的《后漢書》是很自負的,不僅自夸其文章寫得好,尤其對諸序和論贊,認為是“奇作”,和班固的《漢書》相比,不但不會感到慚愧,可能還要超過他。這并非夸大之詞?!逗鬂h書》無論從文字到內容,都是比較好的一部史學名著。尤其在思想性方面,范曄敢于揭露一些封建統治的黑暗面,同情那些正直廉潔的中下層人物,這種思想表現,在當時來說,無疑是進步的。
通行的《后漢書》的注釋,紀傳部分是唐高宗的兒子章懷太子李賢注的,志的部分是梁代劉昭注的。本來劉昭也給范書的紀傳部分作了注,李賢的注就是在劉注的基礎上,又參照了其他各家之書增刪而成的。當時幫助李賢注書的有張大安、劉訥言、格希元等人,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中華書局新出版的標點本《后漢書》,就是采用有李賢、劉昭注釋的這個本子。清人研究《后漢書》的著作很多,其中以惠棟的《后漢書補注》為最好。清末王先謙在惠書的基礎上,廣泛收集其他各家的研究成果,寫成《后漢書集解》一書,最便參考。中華書局一九六六年出版的由束世澂編注的《后漢書選》,收錄了五十篇文章,選材比較廣泛,是目前較好的一個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