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無名氏·鬼鬧開封府》鑒賞
元戲劇《無名氏》鑒賞
《神奴兒》也叫《大鬧開封府》,又叫《鬼鬧開封府》,全名《神奴兒大鬧開封府》,主要寫李德義之妻王臘梅為謀占家產(chǎn),氣死夫兄李德仁,勒死李德仁的兒子神奴兒; 又賄賂令史,誣陷李德仁之妻李阿陳因奸殺子,結(jié)成冤案。后來包拯審理此案,以衙門祗侯何正和神奴兒的鬼魂之證為據(jù),懲處了王臘梅,為李阿陳平冤雪恨。
李德義之妻王臘梅,是個攪家潑婦的形象。李德仁、李德義兄弟兩個全憑李德仁之子神奴兒一個傳宗接代;李家又是敕賜“義門李家” ,三輩兒不曾分家; 李德仁是個小心謹(jǐn)慎、不招是惹非的仁義之人,其妻李阿陳溫柔賢慧。李德仁給自己的獨主兒子神奴兒都從來沒有做過一件“花花襖子” 。李德義自己也承認(rèn)兄嫂當(dāng)家,“十分操心” ,使他能和妻子“吃著現(xiàn)成衣飯,好不快活也” 。可是王臘梅卻對兄嫂當(dāng)家不滿,在丈夫李德義面前胡謅兄嫂整匹價用好綾羅絹帛做衣服穿,讓她兩口兒穿舊衣舊襖,攛掇丈夫與兄嫂分家。丈夫不好意思開口,她出主意讓丈夫“多吃上幾碗酒,假裝個醉” ,只依著她。她和李德義去見兄嫂,瞎說嫂嫂沒有給李德義還禮,要李二和嫂子鬧仗。李德仁說這是嫂嫂不對,要兄弟看在他的面皮上不要鬧,王臘梅便調(diào)唆丈夫說,哥哥向著嫂嫂,“你依著我,分開這家私者。”李二不愿開口,她自己赤膊上陣,提出“老米飯捏殺也不成團(tuán)” ,這般吵鬧,難在一處,不如分開。李德仁盡量向兄弟解釋,不要把嫂子不還禮和分家私扯在一起;兄弟是手足情,王臘梅和李阿陳是親妯娌,“有什么話不投機?”百般解釋不通,王臘梅一味調(diào)唆丈夫“務(wù)要把家私分另” ,李二只好依著妻子。李德仁責(zé)備兄弟“失了尊卑” ,弟媳“不賢慧” ,這樣打打鬧鬧,惹的街坊恥笑,親鄰議論。王臘梅于是又?jǐn)x掇丈夫:不分也罷,但要休棄那“搬挑兄弟不和”的嫂嫂李阿陳。李二不肯,她便打李二,逼丈夫按著自己的主意辦。李二無奈,只好依著她說。李德仁不肯戀著妻子,離了兄弟,兄弟是同胞共乳,妻子是“墻上泥皮” ;但“兒女夫妻” ,情難割舍,若不休妻,便要分家。分了家私,死于九泉,無顏見父母之面。兩難之間,氣急昏倒。清醒過來后,眼見親兄弟做了“五眼雞” ,王臘梅口口聲聲或分家,或休妻,李大一氣之下,命歸九泉。王臘梅在李德仁剛剛死去,妻子兄弟痛哭不已時,不要李二哭兄,卻要立即分家,“著嫂嫂領(lǐng)著神奴兒另住守寡,潑天也似家私,都是俺兩口兒的” 。李二依著她與嫂侄分開另住。
王臘梅逼死夫兄還不罷休,一心要“所算” 了神奴兒,她兩口兒獨霸家私,才稱心如意。一天,老院公領(lǐng)神奴兒出去玩耍,神奴兒要傀儡兒耍子,老院公去買; 這時喝得醺醺大醉的李二聽見神奴兒叫他,動了叔侄之情,要抱神奴兒回家,被迎接包拯的衙門祗侯何正無意撞了一下。李二便斥責(zé)了何正一頓,一方面說明他以富傲人,另一方面則是出于愛護(hù)神奴兒。因為他家“兩房頭則覷著這個神奴孩兒,就如珍珠一般,倘若有些好歹怎了? ” 這說明此人與其妻王臘梅不能一概而論。回家后他還特別叮嚀妻子好生看管孩兒,“買些好果兒好燒餅兒與他吃,休驚唬著他。”但他把神奴兒交給妻子王臘梅,等于把羊羔交給了惡狼。就在他醉酒歇息之后,王臘梅便狠下毒手,把神奴兒勒死。李二睡醒發(fā)現(xiàn)后,“兩房頭則看著神奴兒一個” ,今被勒死,以什么還嫂嫂? 要拉妻子見官。王臘梅倒打一耙,反賴?yán)疃Щ厣衽珒汉罄账馈@疃桓依姽伲此闹饕鈨扇艘黄鸢焉衽珒郝裨陉帨侠铮檬迳w上,再墊些土。老院公找神奴兒不見,在門首坐等,神奴兒魂靈于他睡著后托夢,說明自己被叔叔抱回、被嬸子用繩子勒死的經(jīng)過。老院公和李阿陳到李二家尋神奴兒,“長舌婦” 、“殺賊”王臘梅不認(rèn)賬。老院公說出神奴兒托夢所說之語,并到陰溝尋找神奴兒。王臘梅見此,又生一計,攛掇李二誣陷李阿陳“年紀(jì)小,守不的那空房,背地里有奸夫所算了他孩兒,故意的來俺這里展賴” 。提出若官休,因奸殺夫害子,罪責(zé)不小; 若私休,“將那一房一臥都留下,則這般磬身兒出去,任她改嫁別人”。李阿陳要官休,李二按王臘梅的誣詞告了嫂嫂。誰知縣官糊涂,不會判案,推給令史; 令史是個愛財?shù)模芰死疃y子,把李阿陳屈打成招,下入死囚牢中。王臘梅正在家中趁愿,誰知好夢不長,包拯刷卷(查卷) ,發(fā)現(xiàn)弊端,提她過堂。她口稱:“小兒犯罪,罪坐家長,” 于她無干。她在衙門外睡覺,神奴兒鬼魂打她,責(zé)問她: “丑弟子,你不說怎么? ” 王臘梅連說: “氣殺伯伯也是我來。混賴家私也是我來。勒殺侄兒也是我來。是我來,都是我來。” 可是一到公堂,她又口稱: “小兒犯罪,罪坐家長,干我甚的事。” 如此反復(fù)了三次,包拯讓神奴兒那屈死的冤魂進(jìn)來作證,王臘梅這個李二后娶的“攪家潑婦” 這才無法抵賴,認(rèn)罪伏法。
李德仁、李德義的家庭矛盾最后是通過清官包拯解決的。包拯出場之前,作者先寫了縣官的不會斷案和令史的受賄枉法。尤其是令史,接受了李德義賄賂后,便主動地認(rèn)定李阿陳因奸害子。盡管老院公詳細(xì)說明事情原委,但他審問的目的不是在弄清真實情況的基礎(chǔ)上,作出合理合法的判斷,而是為自己已經(jīng)事先認(rèn)定的結(jié)論尋找極不可靠的依據(jù)。他不僅把李阿陳屈判死罪,就連無辜的老院公也被他收入牢中而死。包拯來到之前,他又再次接受李德義五兩銀子的賄賂,為李德義掩蓋罪責(zé)。但在明察秋毫的包拯面前,他的貪官嘴臉終于暴露無遣。
包拯判案,有較濃厚的神秘色彩。如他西延邊賞軍回來,到汴梁城途中,神奴兒冤魂攔路,別人不見,只有他看見,并帶屈死鬼到開封府。冤情已明,被告王臘梅堂上拒不認(rèn)罪,需要佐證以作判斷時,包拯又“親舉霜毫,寫道牒文,使顆印信” ,命人拿去衙門外燒焚,邪魔外道被攔在門外,只把屈死的冤魂放了進(jìn)來,才逼使王臘梅認(rèn)罪。當(dāng)然,劇中包拯判案主要還是依靠詳細(xì)而認(rèn)真的審問及精明的分析判斷。他先審問了李阿陳,接著警告李德義不得隱滿真情,又責(zé)令史打死平民院公,受賄枉法,誓將他“拔樹連根” ; 他發(fā)現(xiàn)李阿陳供詞和狀子有矛盾,得知李阿陳不是“后婚” ,發(fā)生懷疑。何正出來說明他因接包大人不意撞了抱著神奴兒的李德義,證明李阿陳口內(nèi)詞因無誤。他從提審中得知李德義之妻乃后娶而非原配兒女夫妻,再加上神奴兒冤魂進(jìn)堂作證,是非分明的包拯終于依法了結(jié)此案。
此劇寫的是富人的家庭糾紛,其中封建思想被突出的加以宣揚,但也涉及到封建道德、法律、官吏等方面的敗壞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