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回憶錄:全2冊
【4245】文學回憶錄:全2冊
(木心講述,陳丹青筆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50萬字,2013年1月第1版,98元)
1989—1994文學回憶錄,共83講。
人類分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黃銅時代、黑鐵時代,與《圣經》,與中國,均相似。
尼采的阿波羅精神、巴克斯精神,前者觀照、理性、思索,后者行動、歡樂、直覺、本能。
人類的快樂,不是靠理性、電腦、物質,而來自情感、直覺、本能、快樂行動。
戰爭是獸性的暴露。
凡永恒偉大的愛,都要絕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會重獲愛,重新知道生命的價值。
整個人類文化就是自戀,自戀文化是人類文化。人類愛自己,想要了解自己。人類愛照鏡子,舍不得離開自己。動物對鏡子不感興趣,只有人感興趣。
荷馬史詩風格:迅速、直捷、明白、壯麗。
萬壽無疆:萬,大也。無疆,無窮。
《楚辭》,起于屈原,絕于屈原。
陸象山:“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王陽明:“人本與天地一般大,只是自小耳”。
兵家、法家、雜家,都在權術范疇。什么是哲學?是思考宇宙,思考人在宇宙的位置,思考生命意義,無功利可言。忠、孝、仁、義、信,則規定人際關系。倫理學在中國,就是人際關系學,純粹著眼功利。
一個哲學家,總得自己定一個點,定一個名。叔本華,自由意志;尼采,權力意志;黑格爾,總念(先于宇宙萬物的觀念而存在的);孔丘是仁,孟軻是義,韓非是法,等等。不學哲學的人,一眼望去,蔚為大觀,其實很可憐。
中國哲學少得可憐。西方哲學像歌劇,中國哲學像民歌。
每一宗教的創教者,都是坦蕩真誠的,所以他們是創造者,有創造性。凡教會就有功利性,然而又不能公開,故向上用經院哲學,向下是標語口號。任何一種意識形態,先要從語言入手。
中國的倫理觀是孔孟的,藝術觀是老莊的。
人類有知與無知的斗爭。一切智慧都是從悲從疑而來。
中國人的民族性,很善說故事。
《源氏物語》,是世界上的大小說,皇皇巨著,與《紅樓夢》、《圣西門回憶錄》、《往事追跡錄》并稱四大小說。
中國的圣人教人做好事,自己不做。馬基雅維利叫人做壞事,自己不做。他就事論事的那一套,與理想主義相反。
馬基雅維利的觀點和辦法,應該看作一種反諷。你和政治惡魔周旋,你要知彼知己。你講實際,我比你更實際。你同惡人打交道,要惡過他的頭。中國古代的所有軍師斗法,都是馬基雅維利一路。
少年人是脆弱的,因為純潔。二十七歲、三十七歲、五十七歲,人就復雜了,知道如何對付自尊心。
智者為人,必須三者兼備:頭腦、才能、心腸。
拜倫自稱不讀書,死后發現其藏書里滿是注解,真是天縱英才。
英雄和偉人是不同的。嵇康是英雄、孔子是偉人。
司湯達的墓志銘:“活過,寫過,愛過”。
人生多少事,只能“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人的幸福,其實就到心向往之的地步。
劉勰的《文心雕龍》,司馬圖的《二十四詩品》,文字都美極,美得無懈可擊。這本應是文學的菜單,結果菜單比菜好吃。
對年青人一生的轉變有著重要影響的事件:[1]死亡,最親愛的人的死亡;[2]愛情,得到或失去愛;[3]大病,病到幾乎要死了;[4]旅行,走到室外,有錢的旅行和無錢的流浪。
抱樹晃頭的動作,是窮兇極惡地怕死。
博學雖然可恥,但使人心寬。心寬而不體胖,希望大家盡量博學吧。
性,是神奇寶貴的生命的唯一可能。
凡偉大者,得到一個奇妙的角度,見人所未見。
性只有在愛情前提下,是高貴的、刻骨銘心的、鉆心透骨的。愛情沒有性欲,是貧乏的,有了性,才能魂飛魄散、光華燦爛。補足了藝術達不到的極地。一個人如果在一生中經歷了藝術的極峰、思想的極峰、愛情的極峰、性欲的極峰,真是不虛此生。
湯顯祖信中說:智極成圣,情極成佛。
宇宙觀決定世界觀,世界觀決定人生觀,人生觀決定藝術觀、政治觀、愛情觀……但是政客是從政治觀出發決定人生、世界、宇宙觀,然后拿來為他們的政治觀服務。
有四種處境決定我們心情惡劣:失戀、進監獄、重病、赤貧。
自己耕耘,自己收獲,自己培養自己,自己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