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之聲: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4306】時代之聲: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劉海濤著,紅旗出版社,19.6萬字,2018年2月第1版,48元)
8章:[1]新的起點;[2]歷史方位;[3]偉大夢想;[4]追根溯源;[5]“四個自信”;[6]“五位一體”;[7]“四個全面”;[8]發展理念。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此為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社會主義”一詞,包含三重含義:思想、運動和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由三部分內容組成,即道路、理論和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歷史方位是制定行動綱領的依據。
中國共產黨的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上。“四個自信”體現的是共產黨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自信、是對歷史事實的尊重,表達的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前景的自信,是共產黨人所應具有的精神狀態。
大同學說、民本思想、和諧追求、天人合一、統一觀念、實事求是學風、愛國主義。(文化基因)。
“社會”,在中國古代是指“社與會”。“社”是土地神,“會”是聚集。因此,“社會”的含義是大家聚集起來共祭土地神。后來,“社會”也特指宗教組織、教育團體。西方學者通常把“社會”定義為“人群”或“人的集合”。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古人云:“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馬克思、恩格斯說:“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
社會建設: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政策;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現代化是1500年以來世界歷史的基本線索,當今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
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一番梳理、歸納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