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魏延傳》譯文與賞析
魏延傳
魏延傳
【題解】
魏延(?—234),字文長,荊州義陽郡(今河南桐柏)人,蜀漢中后期重要將領,作戰英勇,屢立戰功,深得劉備信任。曾向諸葛亮提出突襲長安之子午谷之計,不被采納,因而認為自己的才能無法發揮,于是心懷不滿。又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后,兩人矛盾激化,退軍途中燒絕棧道,魏延欲反攻楊儀,其部屬不聽令,因與其子數人逃歸南鄭,途中被馬岱斬殺,后被楊儀誅滅三族。
【原文】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
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1]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出亮營十里,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注釋】
[1]假借:不寬容,不讓步。
【譯文】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他率領私人武裝跟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遷治所至成都,需要一位重要將領鎮守漢川,大家都議論一定是張飛,張飛也心想必定是他自己。先主劉備卻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全軍無人不感到驚訝。劉備大宴群臣,問魏延道:“現在對你委以重任,你作何打算?”魏延回答說:“若曹操帶領天下兵馬前來,請讓我為大王您去抗擊他。如果是其他將領帶領十萬人馬前來,請讓我為大王您把他們消滅掉。”劉備聞言叫好,眾人也都覺得他出言豪壯。劉備稱帝后,又升魏延為鎮北將軍。
建興元年(223),魏延被封為都亭侯。建興五年(227),諸葛亮駐軍漢中,更以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建興八年(230),又派遣魏延率軍西進羌中,魏國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大戰于陽谿,魏延大敗郭淮等,由是被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晉封為南鄭侯。
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兵,都想請求單獨率領一萬人馬,與諸葛亮分兵兩路進發而會師潼關,像從前韓信所為,諸葛亮總是制止不允。魏延常以為諸葛亮膽小,嘆恨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魏延既善于養兵,又勇猛過人,加上性格矜持高傲,當時大家都對他敬而遠之。唯有楊儀對他不寬容不讓步,魏延對此十分仇恨,兩人關系如同水火。
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出兵北谷口,以魏延為先鋒。他距諸葛亮營地十里扎寨,晚上夢見自己頭上生角,于是他問善占夢的趙直,趙直騙他說:“麟麒有角但它不用角,這是不戰敵人自破的征兆。”退下后趙直對別人說:“‘角’這個字,刀下加用。頭上用刀,這是很可怕的兇象!”
【原文】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后退軍節度,令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后將乎!”因與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
祎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祎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2]交至。
后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儀等槎[3]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后。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于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注釋】
[2]羽檄(xí):插著羽毛的文書。
[3]槎(chá):用刀斧砍。
【譯文】
當年秋,諸葛亮病重,便秘密地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討論籌劃他死后退軍的安排,讓魏延斷后,姜維次之。若魏延不服從軍令,便棄他不顧,軍隊照常行動。諸葛亮病逝后,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祎前去探聽魏延的口氣。魏延說:“丞相雖然死了,我還在嘛,府中的親屬和官員可發喪還葬,我自然應當率領各軍去進擊敵人,怎么可以因為死了一個人而耽擱國家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等人,豈能受楊儀的指派,作斷后的將軍!”故此要同費祎一起作出留下的行動安排,要求費祎寫出文告并由他們共同署名,告訴手下各位將領。
費祎騙他說:“我應該回去把您的意見跟楊長史說明,長史是文官,不懂軍事,一定不會反對您的意見。”費祎一出魏延營門就飛馬而去,魏延隨即就后悔了,追他又來不及。魏延派人去觀察楊儀等的動靜,才知道他們全都準備按照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計劃,各營依次引兵撤退。魏延得到消息十分震怒,趁楊儀尚未發令撤軍,自己率先帶領手下的部隊直接南歸,燒毀所過地方所有的棧道。魏延、楊儀各自上表控告對方叛變,一日之內,文書都傳遞到朝廷。
劉禪就此事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蔣、董二人都保證楊儀而懷疑魏延。楊儀等劈山開道,晝夜兼行,隨魏延之后到達。魏延先到后,占據南谷口,派兵阻擊楊儀等,楊儀等命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斥責魏延先行撤退的行動說:“丞相歸天,尸骨未寒,你們這些人竟敢如此行動!”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短,便不聽他的指揮,部隊全都散去。
魏延只是與他的兒子等幾個人逃往漢中。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馬岱砍下魏延的腦袋交給楊儀,楊儀起身用腳踏踩魏延的頭說:“庸奴!還能干壞事嗎?”于是誅殺魏延三族。開始,蔣琬正率領宿衛各營扶喪北行,行程數十里,魏延被殺的消息傳來,他又返回。起初魏延不北往投降魏國而南往返蜀,其本意只是為了殺掉楊儀等。平日諸位將領一向不和睦,當時時論也認為,一定由魏延接替諸葛亮。魏延也自視為此而已,并非想背叛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