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匠》鑒賞
作者: 朱明
王爾德
一天夜里,他心頭涌起一種愿望,想要制造出一個短暫歡樂的形象。于是他走到人世間去尋找青銅,他認為只有用青銅才能制造這種形象。
但是,除了那堆制成永恒悲哀形象的青銅以外,世上的青銅都已失散,再也無處尋找了。
這形象是他親手制成的,放在他一生中唯一愛過的一樣東西的墳墓上。在那死去的他最心愛的東西的墳墓上,他擱上了他親手制造的這個形象,作為人的摯愛不會泯滅和世上悲愁無有盡頭的一種象征。
于是他取走他制造的這個形象,將它帶往一座大熔爐,投進火里燒掉。
他就這樣從這永恒悲哀的形象中,制造出了一個短暫歡樂的形象。
(唐蔭蓀 譯)
這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詩。作者把語言錘煉得象水晶一樣純凈,以明白曉暢的方式講述了這個故事。然而,其中寄寓著的那種深刻的哲理,那種對于人生的思索,卻不是那么容易領會的。
作品中講述了一個關于制造“短暫歡樂”形象的故事。敘述者告訴我們,世上只有這一堆青銅,巧匠曾經用它精心制造了“永恒悲哀”的形象,“作為人的摯愛不會泯滅和世上悲愁無有盡頭的一種象征”。而制造“短暫歡樂”的形象所需要用的青銅已經“再也無處尋找了”,所以它只能用“永恒悲哀”的形象改鑄出來。
聰明的讀者不難看出,作者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人類的永恒悲哀和短暫歡樂原是一種本質的兩種顯現。造物主有時也會將人類的命運鑄成“短暫歡樂”,但它改變不了這個事實:它只不過是“永恒悲哀”所顯示出來的另一種形象而已。當然,這不只是兩尊名叫“永恒悲哀”和“短暫歡樂”的青銅塑象,而是人生的兩種難以分辨的況味,——永恒的悲哀和短暫的歡樂,這正是我們能夠把握到的全部人生。
你可以不贊成王爾德的這種悲觀主義的人生觀,然而卻不能不嘆服于他對這種人生見解的巧妙表達,不能不嘆服于這篇散文詩的精粹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