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理論實踐趨勢
【3476】中國經濟發展:理論實踐趨勢
(洪銀興、孫寧華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7.6萬字,2016年3月第1版,88元)
△本書闡述的中國發展理論實際上是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中國的發展經濟學。共11章:[1]經濟發展的階段和目標;[2]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3]擴大內需和經濟增長的消費拉動;[4]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5]經濟發展的創新驅動;[6]工業化與產業結構的升級;[7]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8]區域經濟發展和協調;[9]投資拉動和金融發展;[10]經濟全球化和開放型經濟;[11]經濟發展的制度推動。
〇第一要務、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
〇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將“化”看作過程。這個水準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
〇經濟增長的速度有兩個基礎:一個是投入基礎,一個是效益基礎。
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進程主要是結構轉換的過程:工業化、城市化、重工業化。
〇循環經濟體系是以產品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和廢物高效回收為特征的生態經濟體系。
〇經濟發展轉向創新驅動,是要把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驅動。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目標是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培育技術、質量、品牌的競爭優勢。
〇在廣義上,人力資本涉及人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因此,人力資本投資有多種形式,主要有:[1]用于教育和培訓的費用;[2]用于醫療保健的費用;[3]變換就業的遷移費用;[4]移民費用。
〇產業過剩、處于價值鏈低端、高耗能高污染、結構性問題突出。
〇新型工業化:提高工業的科技含量、節能減排、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
〇馬克思有個重要判斷: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
〇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最根本的城市化水平的差別。
〇現代化突出人的現代化,因此城市現代化目標是:最佳人居環境,最佳科學教育環境,最佳生態環境,最佳法制環境。
〇區域經濟一體化。重塑地理經濟:提高密度,實現經濟集聚;縮短距離,降低運輸成本;減少分割,建設統一市場。
〇經濟增長的第一或持續的推動力是投資。
〇美國功能金融學代表人物羅伯特·默頓認為,金融體系有六大基本功能:[1]清算和支付功能;[2]融資功能;[3]資源配置功能;[4]風險管理功能;[5]激勵功能;[6]信息提供功能。
〇現代經濟兩個特點:經濟信用化;資本證券化。
〇由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
〇我國確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內容:[1]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2]建立以產權清晰、政企分開、權責分明、科學管理為內容的現代企業制度;[3]建立和完善宏觀間接調控體系;[4]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5]建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體制;[6]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六個方面解決了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環境。
〇“在發展中國家,好政府是最為稀缺的資源之一”。經濟發展的政府推動:市場主體需扶持、市場需培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推動對外開放)。政府作用要尊重市場規律。
(2018年3月25日晚上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