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東亞
【3770】發現東亞
(宋念申著,新星出版社,18萬字,2018年7月第1版,48元)
△從全球史視角,梳理16世紀以來中、日、韓成為東亞的曲折歷程。共十個部分:①亞洲反題;②朝鮮之戰,開啟東亞現代的“世界大戰”;③滿洲崛起,多元國家的塑造;④新天下秩序,新的“中華”、新的天下;⑤耶穌會士,歐亞的現代相遇;⑥早期全球化,東亞的重要角色;⑦其命維新,東亞現代思想的興起;⑧文明與野蠻,殖民“現代性”入侵;⑨民族國家、亞洲主義與國際;⑩從二戰到冷戰。
○在黑格爾和馬克思那里,亞洲是專制、落后、愚昧、停滯的,反襯出歐洲的自由、先進、文明和進步。
○倭、和、大和。大約7世紀前后,大和勢力北擴至本州北部,改國名為“日本”,即太陽升起之地。
○法國史學家布羅代爾:“沒有法國史,只有歐洲史;沒有歐洲史,只有世界史”。
○朝鮮之戰之后,豐臣秀吉的勢力一蹶不振,東瀛諸島由德川家康收拾一統,鋒芒內斂,開辟了兩百六十多年的江戶幕府時代。
○歷史敘述永遠是書寫者的作品,從落筆的第一個字起,就帶有判斷和評價,從來沒有絕對的客觀性可言。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僅取片段而謗其大義,會一葉障目,導致價值虛無。
○任何一種世界秩序,其理想狀態和現實操作,都有很大差距。
○清帝對天主教表現出難得的開放和寬容,所慮者無非是它會不會墮入邪門邪教、惑眾生事。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禁海與開海,體現的是國家與海商集團兼力量博弈的此消彼長。背后的邏輯與其說是拒絕海洋貿易,毋寧說是爭奪海洋貿易的控制權。
○“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的反殖民運動,其本身就存在難以克服的邏輯悖論:因為民族主義恰恰是從殖民主義中衍生出來的,許多新獨立的國家,本身就是殖民產物。民族國家賴以存在的諸多機制,比如:邊界、國籍、族裔、身份等等,是隨著殖民現代性的到來才到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