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堂》作品分析
美國著名小說家、“迷惘的一代”*文學運動先驅人物司各特·菲茨杰拉爾德*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作品。1920年出版。
小說描寫了一群二十年代的美國青年放蕩不羈的生活情景。他們害怕與憎惡衰老,想趁二十歲的年華,盡情地追求享受。主人公阿莫瑞·布萊恩嬌生慣養,多情善感,充滿幻想,無時無刻不想出人頭地。他要娶“最漂亮的姑娘”,在社會的“頂峰”,做“大人物”。他認為“最有錢的人只要想娶就可以娶到最漂亮的姑娘,而沒有收入的藝術家只能把他的才能出賣給制造鈕扣的商人”。他說:“我討厭窮人……我恨他們窮……與其單純而貧窮,不如腐化而有錢,這樣更爽快一些”。這樣的人物被認為是大學生中的“迷惘的一代”。從這一人物身上也可以探視到作者的影子。
這篇小說通過主人公阿莫瑞·布萊恩的奮力追求的歷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美國社會經濟繁榮時期,資產階級傳統道德的動搖以及當時社會的風尚,表現了美國社會二十年代青年人對未來雖然充滿希望,卻又惶恐不安的矛盾心理。
小說在藝術上亦有顯著特色。它如實地描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時代病癥,具有時代的真實性。小說的描寫,具體生動,細膩優雅,不乏傳神之筆。人物富于個性特征,其對話逼真自然。小說語言流暢,結構嚴謹。小說的思想、藝術上的成就,給菲茨杰拉爾德帶來聲譽。
當然,作為處女作,小說仍有不足之處。批評家艾德蒙·威爾遜評論這部小說:“它的感情并不深遽動人,它的戲劇性不夠”。但他又十分中肯地稱贊這部小說在“反常的混亂之中饒有生活興味”,“有色彩,有波瀾,因而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