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雨》鑒賞
作者: 張俊山
韓作榮
我想起了野馬群。
那云一樣披散的鬃毛在大風中翻卷,沾著低空,噴涌著,漫過原野。
于迷離昏暗之中,傳來一聲馬的長嘶,尖利的嘶鳴有如電閃,馬群,躁動不安的馬群啊。
我聽見馬蹄敲擊石板路的聲音,有如焦雷擊打著峭壁,迸著火星,于沉悶中蘊著清亮;馬群,在山野隆隆地馳過。
我想起那裹著馬蹄的煙塵,迷蒙著,起伏著,涌動著,翻滾向遠方……
我想起了野馬群。
猶如一座浮雕,又如一幅油畫,《驟雨》是用文字表現的力的藝術。那是野馬群在原野奔騰和嘶鳴,如電閃劃過低空,如焦雷擊打著峭壁,“那裹著馬蹄的煙塵,迷蒙著,起伏著,涌動著,翻滾向遠方……”
詩人的筆緊扣野馬群的動態形象,著力刻劃,寫出了氣勢,寫出了氛圍。因此,詩篇赫然呈現的是萬馬競馳的生動畫面。在這個畫面中,不僅有力的奔逐,而且有力的喧囂,將之想象為挾帶著電閃雷鳴的“驟雨”,真是恰巧不過!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描繪的并非即時性情景。他在詩篇開頭和結尾反復申說:“我想起了野馬群?!边@“想起”就意味著:詩篇呈現的景象乃是詩人的一次形象記憶,那也許是很久以前他目睹耳聞的一個場面。然而時間淘洗去的只是那些模糊而次要的細節;作為當時情景最突出、最強烈的感受,卻被時間發酵,在詩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記。于是,當這些情景再現于詩人記憶中的時候,這就成了一種心靈的藝術。詩人,在此要表現的不正是對于奮發、拼搏精神的崇仰么?所以,“我想起了野馬群。”這個重復句不僅僅為了結構藝術的需要,它實際上還是一種弦外之音的暗示。詩篇的味外之旨,正是需要從首尾這兩句細細咀嚼,才能領悟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