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三月的春光
一剪三月的春光
午后的陽光總是妥帖地映照著萬物,明媚著心靈,溫暖著情懷。現在,我終于可以輕松地長出一口氣了。因為這本不成熟的篇什,是平時的心情隨筆及各地行走后而集結成的一本情感文字——散文游記,且說是一段段時光印痕將付梓了。
陽光正好,掩卷后,約一好友,漫步在江岸公園。此時節到了“殘雪漸消融,新芽蘊意中。楊花繁柳句,又是一春紅”的景象。感那新草返青,百鳥爭鳴,恰巧有朋友說“嘉蔭第一花——冰凌花”亦正悄然盛放,這三月特有的春光,使人們迎春踏春的情懷蠢蠢欲動。
瞭望遠天,碧藍如洗,月余便是開江季,冰凍的江河逐漸露出黑水,鷗鷺在江心盤旋,岸邊的孩童,天真快樂地玩耍,迎面而來的路人亦是閑情逸致,優哉樂哉。我們一路走,一路觀察身邊擦肩而過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園內一側,或長廊的長椅上三五人一群,兩人一伙,閑聊嬉笑,各自蒼老,各自天真,各自精彩。這時節,清風拂面,公園里遛著彎,來回穿梭的人群中,臉上寫滿了各自的喜怒哀樂,各享安暖,真是一派盛世當前,國泰民安的和諧盛景。
想創作時,沉浸在唐詩宋詞的平仄里歡度流年,游走在江南、云南、海南、邊境等地時的喜悅與驚嘆,再讀猶如昨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總是要親自嘗遍,才知曉世事清明。任一盞茶,由濃喝到淡;一本書,刪繁就簡;一首詩,推敲又推敲;一段詞,斟酌再斟酌;一首曲子重復播放一天又一天;一篇篇散文里流淌著濃郁的世味與悲歡;一些游走的筆記攜著潔凈的心,真誠的愛,訴說著瑣碎的趣事,平凡的煙火,或凝重的滄桑歲月。在明心見性的時光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只是有的人,把流年照料得如詩如畫;有的人,把人生過得清澈簡明;也有的人,時常端著不醉不歸的杯盞,游戲流光。或許,他們對生命的辜負,亦是一種追求,一種奢靡,或是一種無奈。無論悲喜,無論紛繁,無論名利,無論得失,都是如魚得水,冷暖自知。沒有誰為自己浪費的時光而埋單,只有自己承受各種得失。
說起這本專輯,我很慚愧。我既不是漢語文學科班專業,也沒有經過專門的語言學習,而這些生活中的隨筆,定格瞬間的美,留下剎那的深情。它們盡是生活之余,對生養我的故鄉,負有盛名的“詩詞之鄉,書法之鄉——望奎”的追憶,對那里的親人故土,遙遠地思念;對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第二故鄉,素有“恐龍之鄉”“魚米之鄉”“旅游之鄉”的黑龍江畔美麗富饒的邊陲小城——嘉蔭,對家鄉依山傍水,鐘靈毓秀的風土人情,歐風花海,特色景觀的無限贊嘆;還有游走各地歸來后發自內心的記錄、感慨,及切切情懷,深深眷戀,付諸筆端。盡管膚淺,皆是涂鴉之作,但是,它們就像是我的孩子,一字字,一句句,皆是凝心、凝神、凝血的愛與激情。自知它們還不成熟,還有各種不足,我想褒貶自有評定,如同月有陰晴圓缺,物有參差不齊一樣,都有各自的定位。當然,我要做的就是冷靜思考,潛心靜讀,應該多多閱讀,多多學習國內外學者大師的優秀文學作品,從中補充能量,拓展思路,取長補短,以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與寫作水平。希望有緣讀到此書的朋友們給予批評指正,拱手謝過!
時光匆匆,我已近天命之年,過往已蒼綠,而心卻天真。這種蒼老的天真猶如銀碗盛雪,歲序知味。幾十年來,唯獨對文字的堅持,對讀書的熱切,對自然饋贈的萬物喜好的情懷,依舊;對追逐唐宋詩詞的初心,依舊;對隨時靈感迸發記錄的習慣,依舊。因此,這本專集里靈性的文字及情感,皆是近年來閑暇時,日常生活景觀的瑣碎記錄,每一片葉子,每一個露珠,都是有生命的;每一朵花兒,每一滴雨滴,都是有情感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場景,都是多情的,他們都是靈魂深處燃起的熱情,在漫漫塵煙里最真實的體現。
此本專集的誕生,對我來講是一種意外。年輕的時候心中就有一個夢想,做一個行攝塵間自由自在的行者兼作家,用心筆描繪蒼生。而成家后被生活磨礪,被事業拖沓,被日常顛覆,年輕時的夢想早已沒入流煙,云淡風輕了。而今,這個夢想不經意中得以實現,感謝那些熟識的或陌生的朋友們的關注和鼓勵,感謝家人的理解和關懷。特別感謝的是,嘉蔭縣文聯主席、文協主席張世忠先生,工商聯副會長丁尚升先生,源于他們多年前的關注、認可和信任,在文協路上一起對弘揚嘉蔭、抒寫嘉蔭、宣傳嘉蔭、美化嘉蔭共進步同發展的歲月。尤其感謝張世忠先生對此專集的費心組稿、編輯,以及對嘉蔭地方文化叢書所付出的精力、人力、物力等辛勤勞動。感謝那些為嘉蔭鄉土文化謳歌的群體及個人,愿“龍鄉沃土,神秘嘉蔭”的聲名譽滿全球之日,便是嘉蔭經濟文化再騰飛之時。最后感謝縣委、縣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與付出,使得我的文字鉛印成書,書中謳歌美好事物,贊美嘉蔭鄉土風情,江雪景致,人情世故,詩風雅韻,文字雖薄淺如風,故事隨緣唯美,生活平淡是真。
嘉蔭龍脈,山河靜美。在這三月的春光里,讓我拾起一枚歲月的書簽贈予有幸相逢的你,愿能在溪雨前、山水間、風雪后、草木里、紅塵外皆能了悟,修行。生活原本簡單透明,而我的心,終是守著平凡的煙火,尋常的日子,享受安寧。
作者
丁酉年春于幽蘭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