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互聯網知識經濟的興起
【3633】付費:互聯網知識經濟的興起
(方軍著,機械工業出版社,9印張,2018年4月第1版,59元)
△共5篇:①知識經濟;②個人知識產品;③知識平臺;④知識個體;⑤知識產品方法論。
○自互聯網商業化以來,人們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來改變媒體、改變零售、改變社交、改變服務交易,人們也設想著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帶來的未來,但知識似乎從未成為互聯網產業的熱點。2016年,在中國,收費知識產品與服務等突然間掀起了一波大浪潮,這波浪潮稱為“互聯網知識經濟”。更特別的是,中國似乎成為互聯網知識經濟的創新之地,這一波付費知識產品可能是互聯網和信息與知識的新關系的一個開始,甚至是互聯網的新開端——互聯網從“流量邏輯”走向“價值邏輯”。
○德魯克把知識的應用分成了三個階段:從1750年開始的第一階段,知識被應用于生產工具、生產過程和產品,從而創造了工業革命;從1880年開始的第二階段,知識被應用于工作,從而引發了生產力革命;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第三階段,知識被應用于知識本身,從而產生了管理革命。
○學習有兩種不同的源頭:向過去的經驗學習和向正在生成的未來學習。
○互聯網平臺是連接者、匹配者和市場機制設計者、是互聯網經濟的引擎、是互聯網知識經濟與知識社會的引擎。
○知乎是知識社區;在行與分答采用的是分享經濟模式;喜馬拉雅FM是音頻和“免費+增值”模式;邏輯思維與得到,是知識明星、創新的付費訂制專欄和頭部內容運營;混沌研習社是新形態的商學院教育;吳曉波頻道與頭頭是道,是知識明星自身商業化和用投資締結的產業聯盟。
○信息與知識產品的三種業務形態:媒體、內容、教育。
○互聯網知識經濟與知識社會的特質是:互聯網成為知識的創造、生產、傳遞、消費和使用的場所。
○知識的歷程:從“存在”到“實干”。第一個100年:工業革命,將知識應用于生產工具、生產過程和產品;第二個100年:生產力革命,將知識應用于工作,提高了工作者的生產力;第三個100年:管理革命,將知識應用于知識,以找到應用知識創造效益的最佳方法,系統地、有目的地運用知識去界定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知識。
○知識平臺的四個角色:產品化、格式化、工具化、商業化。
○要成為一個精明的知識消費者:要認識自己現有的知識基礎;要努力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要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通過“輸出”學習,通過“使用”學習。
○知識就是要有用,知識最終要走向解決問題。
○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幸存者,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也可譯作《尋找意義的人》,影響了數百萬人。弗蘭克爾說:“人對意義的追尋會導致內心緊張而非平衡,不過,這種緊張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
○構建整體性的知識體的方法論:①雄心要大,落點要小;②先用起來,再尋求改進;③降低協作的成本。
○總的來說,互聯網是知識的過濾器、創造知識的機器,以及使用知識的放大器。對知識互聯網的未來,應無比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