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樞密名稱更易》譯文與賞析
樞密名稱更易
樞密名稱更易
【原文】
國朝樞密之名,其長為使,則其貳[1]為副使;其長為知院,則其貳為同知院。如柴禹錫知院,向敏中同知,及曹彬為使,則敏中改副使。王繼英知院,王旦同知,繼馮拯、陳堯叟亦同知,及繼英為使,拯、堯叟乃改簽書院事,而恩例[2]同副使。王欽若、陳堯叟知院,馬知節簽書,及王、陳為使,知節遷副使,其后知節知院,則任中正、周起同知。惟熙寧初,文彥博、呂公弼已為使,而陳升之過闕,留,王安石以升之曾再入樞府,遂除知院。知院與使并置,非故事[3]也,安石之意以沮[4]彥博耳。紹興以來,唯韓世忠、張俊為使,岳飛為副使。此后除使固多,而其貳只為同知,亦非故事也。又使班視[5]宰相,而乾道職制雜壓,令副使反在同知院之下,尤為未然[6]。
【注釋】
[1]貳:副手,副職。[2]恩例:指帝王為宣示恩德而頒布的條例、規定。[3]故事:既定的條例。[4]沮:阻止。[5]視:看做,視為。[6]尤為未然:更加從來沒有過先例。
【譯文】
宋朝樞密的名稱,如果長官稱為樞密使,那么他的下一級便稱為樞密副使,如果長官為知院,那么副長官稱同知院。像柴禹錫為知院,向敏中為同知院,到曹彬為樞密使時,那么向敏中就為樞密副使。王繼英擔任知院,王旦就為同知院,接下來馮拯、陳堯叟都擔任同知,當王繼英為樞密使時,馮拯、陳堯叟于是改為簽書院事,不過待遇與樞密副使一樣。王欽若、陳堯叟為知院,馬知節為簽書院事,等到王欽若、陳堯叟任樞密使時,知節升遷副使,后來馬知節任知院,就任用中正、周起為同知院。只有在宋神宗熙寧初年,文彥博、呂公弼已為樞密使,而陳升之因為已超過需要填補的名額,被滯留,王安石因陳升之的滯留而再次進入樞密府,被任命為知院。知院與樞密使同時設置,并不是慣例,王安石的目的是想阻止文彥博進入樞密院。宋高宗紹興以來,只有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從此以后,擔任樞密使的人的雖然很多,但副職只有同知,也不是慣例。另外,樞密使的職位被視為宰相一職,孝宗乾道時期官職雜亂擠壓,讓樞密副使反而居知院之下,真是想不明白。
【評析】
此篇記述的是宋代樞密院主官的演變狀況。樞密院是唐代開始創設的掌管軍政的官署,長官稱樞密使。宋代時與中書門下并稱“二府”,同為最高國務機關。宋代樞密院長官樞密使、知樞密院事以士人充任,副職有時用武臣。開始的時候,宰相不帶樞密職銜的不得干預軍事。慶歷年間對西夏用兵,一度由宰相兼樞密使。南宋寧宗以后,宰相兼樞密使成為慣例。樞密院官職混亂,也是宋代重文輕武的一個表現。樞密院雖然管軍事,但是脫離實際指揮軍隊的具體事務,它雖與宰相同為二府,實際已降到副相的地位。唐初樞密院只有掌機要文書一人,到宋代故意削弱其實際權力而增加冗員,使其成為一個龐大臃腫而無權的虛設機構,其主官之位混亂不堪也就無人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