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朱元晦侍講文》鑒賞
作者: 吳小如
陸游
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2),有傾長河注東海之淚(3),路修齒耄(4),神往形留(5)。公歿不忘(6),尚其來饗(7)!
近年來學術界對朱熹的評價已有不小的改變。做為客觀唯心主義理學家,做為儒家禮教和封建制度的忠實維護者,朱熹可批判處不少;但他對《詩經》、《楚辭》、《周易》、《三禮》以及《四子書》的整理和研究,對宋代當時政治文化方面的建樹,特別是在南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宣揚愛國思想,以及他對南方大量讀書人所進行的愛國教育,還是有比較重大貢獻的。他畢竟是南宋時代一位相當了不起的思想家、教育家。盡人皆知,陸游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他對朱熹,既有深厚友誼,又有純摯感情。朱熹的死,陸游不僅少了一位愛國的知音,也失去了一位學問事業方面的同道。這不能不引起這位老詩人的哀悼悲痛。可是詩人把惋惜悼慟的感情凝匯成有血有淚的祭文,卻只有三十五個字。這不僅是作者在語言上有烹煉功夫,更主要的還說明詩人確有控馭感情、濃縮思緒的強大的凝聚力量。同時也說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敢于打破了一般寫祭文的模式和框架。
通常寫祭文大都押韻。這一篇卻是例外。篇中雖有對仗工整的文句,但它也并非駢文。它的體例確很特殊,可仍具有傳統風貌。用如此精練的語言來表達無窮盡的深情厚誼,使讀者但覺其沉痛而忘其風格遒勁,只嘆其悲涼而不計其修辭工巧,這說明陸游融詩入文,確有創造性。首二句是對句,但每句自身又各含有一對工整妥貼的對仗短語,“捐百身”對“起九原”,“傾長河”對“注東海”,用典而不泥于典,造語自然樸實而內涵深刻豐富。第一句寫客觀上抱憾無窮,第二句寫主觀上悲慟欲絕。由于自己年老,想親去吊祭而因路途太遠又無法奔馳,因此翻轉來反而希望朱熹死而有靈,能到他這兒來享用祭禮。這樣說自然嫌不夠恭敬莊重,卻以“公歿不亡”一句把這個不足給彌補了。《老子》云:“死而不亡者壽。”人只要精神不死,功業長存,雖死亦為長壽。這就是今天常說的“永垂不朽”。“公歿不亡”原帶有頌美的意思,而這里卻飽含濃烈的感情色彩,故不同于一般浮乏常語。而且這樣寫,也把陸、朱兩人彼此相知之深,友情之篤以不著痕跡的筆觸表達出來了。
總之,這確是一篇精粹無比的帶有創造性的短篇祭文,做為小品,亦甚具新意。讀者自會感到它的詞意懇摯,出語不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