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舒勸誡》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王龍舒勸誡①
【原典】
喜怒、好惡、嗜欲②,皆情也。養(yǎng)情為惡,縱情為賊,折情③為善,滅情為圣。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大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yǎng)情;飲食若流,衣服盡飾,居處無厭④,是謂縱情。犯之不校,觸之不怒,傷之不忍,過事堪喜,是謂折情。
【注釋】
①王龍舒:王日休,字虛中,廬州(今安徽合肥)人,為學(xué)博通經(jīng)文,性格端靜簡潔。南宋高宗時,舉國學(xué)進(jìn)士,棄官不就,在家訓(xùn)傳六經(jīng)及諸子之書數(shù)十萬言。一日忽盡捐前學(xué),說:“以往皆是業(yè)習(xí),非究竟法,吾將歸向西方。”自此后精進(jìn)念佛,撰有《龍舒凈土文》,勸導(dǎo)所有的人,都應(yīng)歸依凈土法門。其文深入淺出,至詳至懇,因而廣行世間。此文詳《龍舒增廣凈土文》卷第十,節(jié)選有缺。原文為:“喜怒好惡嗜欲皆情也。養(yǎng)情為惡。縱情為賊。折情為善。滅情為圣。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大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yǎng)情。飲食若流。衣服盡飾。居處無厭。若此之類是謂縱情。犯之不校。觸之不怒。傷之不怨。是謂折情。犯之觸之傷之。如空反生憐憫愚癡之心是謂滅情。悟此理則心地常凈。如在凈土矣。”②嗜(shì)欲:感官上的追求享受。③折情:壓抑情感。④無厭:不滿足。
【譯文】
開心、生氣、喜歡、厭惡、愛好、欲求,都是因為情感而產(chǎn)生的。所以培養(yǎng)情感是作惡,放縱情感是為賊,約束情感是向善,祛除情感是成圣。享用精美的飲食,穿著華麗的衣服,居住寬大的房舍,諸如此類,都是培養(yǎng)情感的行為;飲食務(wù)求豪奢,衣服追求華貴,房屋不厭寬大,諸如此類,都是放縱情感的行為;別人觸犯自己不計較,沖撞自己不生氣,傷害自己不報仇,指出自己的過錯很開心,諸如此類,都是約束情感的行為。
【延伸閱讀】
金代大詩人元好問,有一次在路上遇見了幾個捕捉大雁的人,聊天的時候說起一樁奇事。捕雁者說:“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wǎng)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元好問聽完后十分感動,就買下了這對大雁,安葬了它們,累石頭成丘,名叫“雁丘”,還為它們填了一首詞。這就是著名的《雁丘詞》。詞云:“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雁尚如此,人何以堪!既生人世間,就必然與人交往,有人就必定有情,如何可以滅情呢?魏晉名士王戎的兒子死了,山簡去看望他,王戎悲不自勝。山簡說:“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回答說:“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世說新語·傷逝》)王龍舒晚來棄儒皈佛,所以勸誡中也完全是佛教的思想,萬物皆空,何來人情?所以他以“滅情為圣”。其實佛門也并非真無情,只不過是沒有私人的情感罷了。相傳禪宗的兩位才俊曾先后作偈語,神秀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時惹塵埃。”慧能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心中還不時有情絲縈繞,而慧能則已經(jīng)是一片澄明之境。身在佛門,才高若此,情也難斷,何況輾轉(zhuǎn)于紅塵的我輩凡眾呢?吳亮大抵也是紅塵中的人,所以他沒有全盤照搬王龍舒的勸誡,而是以“折情”為接受的底線。既然不愿脫離塵世,在享受人間溫情的同時,也難免為情所累,所以李賀感嘆“天若有情天亦老”。理想的做法,莫過于各退一步,不沉湎于情,也不汲汲于空,“折情”或許剛剛好。
【原典】
張文定①公曰:“謹(jǐn)言渾不畏,忍事又何妨?”
【注釋】
①張文定:張齊賢(942~1014),字師亮,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南)人,徙居洛陽,進(jìn)士出身,先后擔(dān)任通判、樞密院副使、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分司西京洛陽太常卿等官職,還曾率領(lǐng)邊軍與契丹作戰(zhàn),頗有戰(zhàn)績。為相前后二十一年,對北宋初期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都做出了極大貢獻(xiàn)。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卒,贈司徙,謚文定。《宋史》卷二百六十五有傳。
【譯文】
張文定公說:“出言謹(jǐn)慎小心就無所畏懼,為此而忍受一些事情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原典】
孔旻①曰:“盛怒劇炎熱,焚和徒自傷。觸來勿與競,事過心清涼。”
【注釋】
①孔旻:字寧極,北宋人。睦州桐廬縣尉孔詢之曾孫,贈國子博士孔延滔之孫,尚書都官員外郎孔昭亮之子。自都官而上至孔子,四十五世。年六十七,終于家。
【譯文】
孔旻說:“極端憤怒就像烈火,燒掉了和氣又傷害自己。別人的無理觸犯不要與之爭斗,事情過去以后心情自然平靜。”
【原典】
山谷詩曰①:“無人明此心,忍垢待濯盥②。”
【注釋】
①山谷: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jìn)士,北宋著名的詩人、詞人、書法家。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死于宜州貶所。《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傳。②“無人”二句:此詩出《見子瞻粲字韻詩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輒次韻寄彭門三首》。
【譯文】
黃庭堅有詩說:“沒有人知道我的心思,忍垢受辱要靠修養(yǎng)清洗。”
【原典】
東萊呂先生①詩云:“忍窮有味知詩進(jìn),處事無心覺累輕②。”
【注釋】
①東萊呂先生:呂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壽州(今安徽壽縣)人,江西詩派著名詩人。初授承務(wù)郎。徽宗宣和六年,為樞密院編修官。后遷職方員外郎。高宗紹興六年,召賜進(jìn)士出身,歷官中書舍人、權(quán)直學(xué)士院。因忤秦檜罷官。提舉太平觀,卒。學(xué)者稱為東萊先生,賜謚文清。《宋史》卷三百七十六有傳。②“忍窮”二句:此詩出自呂本中《試院中呈工曹惠子澤教授張彥實》。
【譯文】
東萊呂祖謙先生的詩說:“忍耐貧困很有味道,可以有益于詩歌創(chuàng)作;處理事情不太計較,就覺得心里輕松很多。”
【原典】
陸放翁①詩云:“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券內(nèi)有期頤②。”
【注釋】
①陸放翁: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高宗時應(yīng)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jìn)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xiāng),但收復(fù)中原信念始終不渝。創(chuàng)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極為豐富。《宋史》卷三百九十五有傳。此詩出《道室雜詠》之二。②券內(nèi):分內(nèi),指命運(yùn)之中。期頤:指百歲以上的老人,也稱為人瑞。《禮記·曲記上》:“百年曰期頤。”
【譯文】
陸游的詩說:“如果在憤怒與欲望產(chǎn)生前稍稍地忍耐一下的話,那么每個人分內(nèi)都能長命百歲。”
【原典】
又曰:“毆攘雖快心,少忍理則長①。”
【注釋】
①“毆攘”二句:此文出陸游《疾小愈縱筆作短章》。毆攘:毆擊攘除。快心:心情愉快。
【譯文】
陸游又說:“揮拳相向雖然當(dāng)時很痛快,但是會留下后患;如果能夠稍微隱忍的話,自己就更有理了。”
【原典】
又曰:“小忍便無事,力行方有功①。”
【注釋】
①“小忍”二句:此文出自陸游《自規(guī)》詩,原文為:“此心少忍便無事,吾道力行方有功。”
【譯文】
陸游又說:“凡事只要稍微隱忍退讓就會小事化了,但是這個道理卻是非得親身踐行才見成效。”
【原典】
省心子①曰:“誠無悔,恕無怨,和②無仇,忍無辱。”
【注釋】
①省心子:李邦獻(xiàn),字士舉,懷州(今河南沁陽)人。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為夔州路安撫司干辦公事,四年(1134)通判長寧軍,二十六年(1156)知撫州,遷荊湖南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兩浙、江西轉(zhuǎn)運(yùn)副使,孝宗乾道二年(1166)夔州路提點刑獄,六年(1170)興元路提點刑獄。官至直敷文閣。著有《省心雜言》,《永樂大典》具載此書,共二百余條。此文當(dāng)出于此書。②和:和氣,謙和。
【譯文】
省心子說:“誠實就不會后悔,寬容就不會招怨,和氣就不會結(jié)仇,忍讓就不會受侮辱。”
【原典】
釋迦佛①初在山中修行,時國王出獵,問獸所在。若實告之則害獸,不實告之則妄語②,沉吟未對。國王怒,斫③去一臂。又問,亦沉吟,又斫去一臂。乃發(fā)愿④云:“我作佛時,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彼為惡。”存心如此,安得不為佛?后出世果成佛,先度僑陳如⑤者,乃當(dāng)時國王也。
【注釋】
①釋迦佛:釋迦牟尼佛,原名喬達(dá)摩·悉達(dá)多,古印度釋迦族人,生于尼泊爾南部,佛教創(chuàng)始人。成佛后的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農(nóng)歷的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日。②妄語:虛妄不實的話。③斫:砍。④發(fā)愿:發(fā)起誓愿。⑤僑陳如:阿若僑陳如尊者,佛教最初五比丘之一,為第一位證得羅漢果的阿羅漢,排在“五百羅漢”首位。
【譯文】
當(dāng)初釋迦牟尼佛在山中修行的時候,碰上國王外出打獵。國王問他哪里有野獸。如果如實相告的話,就會害了野獸;如果不說實話就是撒謊,所以他就沉默著沒有回答。國王很生氣,就砍掉了他的一條胳膊。又問他,還是沉默無言,國王又砍掉了他另一條胳膊。釋迦牟尼佛就發(fā)下誓愿:“將來我如果得道成佛,就一定要先感化此人,不讓天下的人來跟他學(xué)做壞事。”他既然有如此的善心宏愿,怎么能不成佛呢!后來釋迦出世成佛,最先超度的陳如,就是當(dāng)時的國王。
【原典】
佛曰:“我得無諍三昧①,人中最為第一。”
【注釋】
①無諍三昧:三思而行的處事方法。《金剛經(jīng)》:“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譯文】
釋迦牟尼佛說:“我得到了‘無諍’的真諦,可以說這是人世間最重要的。”
【原典】
又曰:“六度萬行①,忍為第一。”
【注釋】
①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亦稱“六波羅蜜”。
【譯文】
釋迦牟尼佛又說:“六種法門、天教行為中,忍讓是最重要的。”
【原典】
又曰:忍辱波羅蜜。
【譯文】
又說:忍辱是修行法門。
【原典】
《涅槃經(jīng)》①云:昔有一人,贊佛為大福德②,相聞?wù)撸舜笈唬骸吧牌呷眨副忝K,何者為大福德?”相贊者曰:“年志俱盛而不卒③,暴打而不嗔,罵亦不報,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
【注釋】
①《涅槃經(jīng)》:又稱《大本涅槃經(jīng)》《大涅架經(jīng)》。北涼曇無讖譯。四十卷,十三品。經(jīng)中說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凈;宣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約于2~3世紀(jì)時成書。②福德:佛教術(shù)語。指一切之善行,或指善行所得之福利。③卒:同“猝”,急躁。
【譯文】
《涅槃經(jīng)》記載:過去有一人,稱贊佛是大福德之人。聽到這句話的人很憤怒,說:“佛的母親生下佛,七天便去世了,怎么能說是大福德呢?”贊佛的人回答說:“佛的年齡與思想都處在鼎盛的時候卻不急躁,挨了人家的打卻不發(fā)怒,人家罵他也不生氣,這難道不叫大福德嗎?”憤怒的人心服了。
【原典】
《人趣經(jīng)》①云:“為人端正,顏色潔白,姿容第一,從忍辱中來。”
【注釋】
①《人趣經(jīng)》:不詳。
【譯文】
《人趣經(jīng)》說:“做人品行端正,身體干凈潔白,姿容美好無匹,這些都要從忍讓中才能得到。”
【原典】
《朝天懺》①曰:“為人富貴昌熾者,從忍辱中來。”
【注釋】
①《朝天懺》:不詳。
【譯文】
《朝天懺》說:“那些富貴昌盛的人,都有過忍受屈辱的經(jīng)歷。”
【原典】
紫虛元君①曰:“饒、饒、饒,萬禍千災(zāi)一旦消;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盡。”
【注釋】
①紫虛元君:魏華存,字賢安,晉代女道士,上清派所尊第一代太師,中國道教四大女神之一。道士稱她紫虛元君、南岳魏夫人。山東任城人。晉司徒魏舒之女。
【譯文】
紫虛元君說:“饒恕、饒恕、饒恕,萬禍千災(zāi)就會馬上消失;忍耐、忍耐、忍耐,從此就沒有債主和冤家了。”
【原典】
赤松子①誡曰:“忍則無辱。”
【注釋】
①赤松子:又名赤誦子,號左圣、南極南岳真人、左仙太虛真人,秦漢傳說中的上古仙人。相傳為神農(nóng)時雨師。流傳有赤松子命名的《中誡經(jīng)》,本文或出此。
【譯文】
赤松子告誡說:“忍讓就不會受到侮辱。”
【原典】
許真君①誡曰:“忍難忍事,順自強(qiáng)人。”
【注釋】
①許真君:許遜,字敬之,南昌(今屬江西)人,晉代道士。傳說他曾鎮(zhèn)蚊斬蛇,為民除害,道法高妙,聲聞遐邇,時求為弟子者甚多,被尊為凈明教教祖。
【譯文】
許真君說過:“忍受難以容忍的事,順從自然就比他人強(qiáng)。”
【原典】
孫真人①曰:“忍則百惡自滅,省則禍不及身。”
【注釋】
①孫真人:生平事跡不詳。
【譯文】
孫真人說:“忍耐能使災(zāi)禍自己消滅,反省能讓禍?zhǔn)伦詣舆h(yuǎn)離。”
【原典】
超然居士①曰:“逆境當(dāng)順受。”
【注釋】
①超然居士:生平事跡不詳。
【譯文】
超然居士說:“人處在困境的時候,應(yīng)當(dāng)盡力忍受,就如同平時一樣。”
【原典】
諺曰:“忍事敵災(zāi)星。”
【譯文】
諺語說:“忍讓可以對付災(zāi)難。”
【原典】
諺曰:“凡事得忍且忍,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
【譯文】
諺語說:“凡事應(yīng)當(dāng)忍讓的時候就要忍讓,善于忍讓的人不是愚笨的人,愚笨的人是不懂忍讓的。”
【原典】
諺曰:“得忍且忍,得誡且誡。不忍不誡,小事成大。”
【譯文】
諺語說:“應(yīng)當(dāng)忍讓的時候就要忍讓,應(yīng)當(dāng)克制的時候就克制。不忍耐不克制,小事也會變成大事。”
【原典】
諺曰:“不啞不聾,不做大家翁。”
【譯文】
諺語說:“不能裝聾作啞的人,成不了大家庭的主人。”
【原典】
諺曰:“刀瘡易受,惡語難消。”
【譯文】
諺語說:“被刀砍傷了還容易忍受,但是惡語傷人則很難消解。”
【原典】
少陵①詩曰:“忍過事堪喜。”此皆切于事理,為世大法,非空言也。
【注釋】
①少陵:“少陵野老”為杜甫自號,實則所引詩句為杜牧作品。杜牧(803~約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詩人。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此詩出自《遣興》。
【譯文】
杜牧《遣興》詩說:“如果能夠忍受不堪忍受的外來的災(zāi)難委屈的話,那么就會心境平和,并心生喜悅。”這是很符合世態(tài)人情的道理,人們將此作為行為的大準(zhǔn)則,絕不是空話。
【原典】
《莫爭打》①詩曰:“時閑忿怒便行拳,招引官方在眼前。下獄戴枷遭責(zé)罰,更須枉費(fèi)幾文錢。”
【注釋】
①《莫爭打》詩:此文出自南宋何耕《論俗詩四首》其四。
【譯文】
《莫爭打》詩說:“閑暇的時候一生氣便掄拳打架,立刻就會招引官府來管制。關(guān)進(jìn)監(jiān)獄戴上手銬接受懲罰,還要冤枉花費(fèi)不少金錢。”
【原典】
《誤觸人腳》詩云:“觸了行人腳后跟,告言得罪我當(dāng)烹。此方引慝①丘山重,彼卻原情②羽發(fā)輕。”
【注釋】
①引慝(tè):引咎自責(zé)。②原情:原諒。
【譯文】
《誤觸人腳》詩說:“碰了走路人的腳后跟,應(yīng)當(dāng)告訴人家是自己冒犯了,并說自己罪該萬死。你這一方將罪過說得重大如山,他那一方一定會不予計較,視你的錯誤為輕如鴻毛。”
【原典】
《莫應(yīng)對》詩云:“人來罵我逞無明,我若還他便斗爭。聽似不聞休應(yīng)對,一支蓮在火中生。”
【譯文】
《莫應(yīng)對》詩說:“別人莫名其妙地沖過來罵我,我若是回罵必然會導(dǎo)致吵嘴打架。不如裝沒有聽見也不去回嘴,心中自然頓覺清涼,有如一朵吉祥的蓮花漸生于烈火中。”
【原典】
杜牧之①《題烏江廟詩》:“勝負(fù)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豪杰,卷土重來未可知。”
【注釋】
①杜牧之:杜牧(803~約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詩人,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
【譯文】
杜牧《題烏江廟》詩稱:“兵家打仗勝負(fù)難以預(yù)料,暫時蒙羞忍辱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江東的子弟中有很多豪杰,卷士重來東山再起也說不定。”
【原典】
《誡斷指詩》曰:“冤屈休斷指①,斷了終身恥。忍耐一些時,過后思之喜②。”
【注釋】
①斷指:指自殘以泄憤。②思之喜:回想當(dāng)初隱忍克制的做法覺得慶幸。
【譯文】
《誡斷指詩》稱:“受了冤屈千萬不要?dú)鈶崨_動斬斷手指,手指斷了一生都是恥辱。忍耐一段時間,事情過去以后想起來就會高興了。”
【原典】
何提刑①《戒爭地詩》:“他侵我界是無良,我與他爭未是長。布施與他三尺地,休夸誰弱又誰強(qiáng)。”
【注釋】
①何提刑:何耕(1127~1183),宋漢州綿竹人,占籍德陽,字道夫,號怡庵。高宗紹興十七(1147)年四川類試第一。累擢嘉州守,有惠政,與何逢原、孫松壽、宋誨號“四循良”。孝宗淳熙中歷戶部郎中、國子祭酒,出知潼川府。《戒爭地》詩出何耕《論俗詩四首》其三。提刑:官名。提點刑獄公事簡稱,或稱提點刑獄。宋置于各路,主管所屬各州司法、刑獄、監(jiān)察地方官吏并勸課農(nóng)桑。
【譯文】
何提刑作了一首《戒爭地詩》說:“他人侵占了我的地界是不對的,但我因此與他爭斗也是不對的。不如就施舍給他三尺地盤,也不要去比較誰弱誰強(qiáng)了。”
【原典】
尚書楊玢①致仕歸長安,舊居多為鄰里侵占,子弟欲詣府訴其事,楊玢批狀尾云:“四鄰侵我我從伊②,畢竟思量未有時。試上含元殿③基看,秋風(fēng)秋草正離離。”子弟不敢復(fù)言。
【注釋】
①楊玢(bīn):生卒年不詳。字靖夫,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楊虞卿曾孫。仕前蜀王建,依附宰相張格,累官禮部尚書。光天元年(918),后主嗣位,格貶茂州,玢亦坐謫榮經(jīng)尉。乾德中,遷太常少卿。咸康元年(925),進(jìn)吏部尚書。前蜀亡,隨王衍歸后唐,任給事中,充集賢殿學(xué)士。后以老授工部尚書致仕,歸長安舊居。致仕:古代官員年老之后辭職歸家。②伊:他。③含元殿:唐代大明宮的正殿,也是長安城的標(biāo)志性建筑。建成于高宗龍朔三年(663),僖宗光啟二年(886)毀于戰(zhàn)火,未毀時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這里舉行朝賀活動。
【譯文】
尚書楊玢辭職回到長安,老家的房子被鄰居們侵占了很多,楊家的子弟們打算將事情上報官府來處理。楊玢提筆在狀紙的最后寫道:“四方的鄰居們侵占我的地產(chǎn),我就讓他們侵占好了,因為自己想想,人生在世的時間實在是太過有限。如果你們不相信的話,不妨到大明宮的含元殿的殘基上面去看看,那里正秋風(fēng)蕭瑟,長滿了茂盛的秋草呢。”弟子們不敢再說。
【評析】
人在做某件事情之前,都會有明確目的,這個目的就是行動的價值。為什么我們要接受“忍”的理論?因為它有如下的好處:可以避免沖突,遠(yuǎn)離侮辱:“忍則無辱”,“焚和徒自傷”,“忍、忍、忍,債主冤家從此盡”,“忍則百惡自滅”,“忍事敵災(zāi)星”;可以富貴發(fā)達(dá),家庭幸福:“人為端正,顏色潔白,姿容第一,從忍辱中來”,“為人富貴昌熾者,從忍辱中來”;可以事業(yè)發(fā)達(dá),成王成佛:“不聾不啞,不做大家翁”,“存心如此,安得不為佛”,“佛,非大福德相乎?”盡管“忍”的好處多多,但要做到“忍”卻也頗不易,因為人們很難拒絕快意當(dāng)前的誘惑,而忍恰恰是建立在對意氣的壓制上。順著情緒的發(fā)展去做,當(dāng)然會是心情舒暢的,而且鼓勵人們這樣去做的說法也很多,比如“性情中人”“書生意氣”“快意恩仇”等。即便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唐明皇“從此君王不早朝”,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等,實則是因為沒有忍住誘惑而招致了惡果,卻被后人解讀成為愛癡狂的愛情佳話。忍之難為,由此可見一斑。“聽似不聞休應(yīng)對,一支蓮在火中生”。正如俗話所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投入與產(chǎn)出永遠(yuǎn)是成正比的。忍的諸般利好,某種程度上也正是因為忍的難為。所以能夠做到“忍”,確是需要莫大的勇氣,以及極大的智慧。吳亮說:“忍乃胸中博宏之器局,為仁者事也。”古諺說:“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說的都是這樣的意思。正如《周易》說:“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真正的道,其實都是簡單易行的,大家每天生活其中卻不自覺,并非是藏之深山秘不示人的偏方。“忍”,不過就是要求我們“忿欲至前能小忍”“聽似不聞休應(yīng)對”“處事無心覺累輕”罷了。聰明的人,不過是能夠?qū)⑦@些真理付諸實踐,愿意一步一步走過去,“人能忍事,易以習(xí)熟”,最后成功了。